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禊祓的意思、禊祓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禊祓的解释

指古代三月上巳,临水洗濯、祓除不祥的祭祀活动。 宋 陈造 《复次韵寄程帅》之二:“人家禊祓竞攀追,刺史春游正此时。羯鼓声中花作锦、壶筹多处酒为池。”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禊祓(xì fú)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祭祀仪式,兼具驱邪避灾与祈福迎祥的双重含义,其核心内涵可从以下三方面阐释:

一、词义本源与仪式特征

  1. 禊:特指春秋两季在水边举行的祓除仪式,尤以农历三月上巳节的“春禊”最为盛行。古人以兰草沐浴、香薰涂身,象征洗濯污秽、祛除不祥。
  2. 祓:本义为除灾求福的祭祀行为,通过祭祀、沐浴、舞蹈等形式驱逐邪祟,如《周礼·春官》载:“女巫掌岁时祓除衅浴”,体现早期巫术与礼仪的结合。

二、文化内涵与文献佐证

  1. 时空象征性:仪式多选在流水之滨(如曲水),呼应“流水不腐”的自然哲学,隐喻生命更新。王羲之《兰亭集序》中“修禊事也”,即记载了东晋文人雅集曲水流觞的禊祓活动。
  2. 社会功能演变:从先秦的宗教性祭祀,逐渐融入娱乐与诗酒文化,如唐代上巳节成为全民踏青赋诗的盛会(参见《唐书·礼仪志》)。

三、学术权威释义

据《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4)定义:

禊祓:古代民俗,于春秋两季至水滨举行祭礼,洗濯去垢,消除不祥。

此释义印证了《后汉书·礼仪志》所载“是月上巳,官民皆絜于东流水上”的史实。

文献来源:

  1. 《周礼注疏》(中华书局点校本)
  2. 《兰亭集序》(王羲之,收录于《晋书》卷八十)
  3. 《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4. 《后汉书·礼仪志》(中华书局校勘本)

网络扩展解释

“禊祓”(xì fú)是中国古代一种与水相关的祈福消灾仪式,其含义可从字义、历史背景及文化内涵三方面解析:

  1. 字义分解

    • 禊:意为“修洁、净身”,强调通过洗涤去除污秽。
    • 祓:指“祓除病气或灾祸”,带有驱邪避害的宗教色彩。
      合称“禊祓”,即通过清洁身体与灵魂来祈求平安。
  2. 历史起源与演变

    • 周朝:最初为巫术仪式,由女巫在三月上巳日(干支纪日)主持,以水为媒介祛病。
    • 汉代:被纳入官方祀典,日期固定为三月上巳日,官民皆至河边沐浴,并发展出“招魂续魄”等习俗。
    • 魏晋后:因日期不固定,逐渐与三月初三合并,演变为“上巳节”,成为文人雅集、曲水流觞的文化活动。
  3. 仪式内容与象征

    • 核心活动:在水边用香草(如兰草)沐浴,认为流水可带走“宿垢”(旧病与厄运)。
    • 信仰基础:古人视水为至洁之物,兼具疗愈与驱邪功能,如《韩诗》记载郑国人在溱洧两河“秉兰祓除不祥”。
    • 衍生意义:汉代徐肇三女夭折的传说,进一步强化了禊祓消灾的民俗心理。

文化影响:这一习俗不仅衍生出王羲之《兰亭集序》等经典文学场景,还融入后世踏青、宴饮等春季活动,成为中华传统节日的重要源头之一。

别人正在浏览...

唵噆倍程避者达不白采生折割惨结垂接触击淳淑存抚蹬足鼎能返辔榧子风龙阵分析天平个人储蓄积累养老保险孤莺和口皇胤回请翬散昏晚今回激抮矩阵口渴宽默连萼练衲领扣流湎逻楂儿驴车猫头鹰骂辱梅瓜梅柳鸣磬木强木母南守内将军怒目彭侯清冲秦晋之缘寝耒戚疎燃烧绳戏乘舆石椁鼠溪讼府琐服琐谈宿土退校文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