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社与宗庙。《宋书·武帝纪论》:“ 晋 自社庙南迁,禄去王室,朝权国命,递归台辅。”
(2).旧时祭祀土地神之庙。《晋书·郭璞传》:“ 璞 曰:‘得健夫二三十人,皆持长竿,东行三十里,有丘林社庙者,便以竿拍打,当得一物,宜急持归。’” 鲁迅 《彷徨·长明灯》:“听说:有一天他的祖父带他进社庙去,教他拜社老爷、瘟将军、王灵官老爷,他就害怕了,硬不拜,跑了出来,从此便有些怪。”
“社庙”一词在汉语中有两层核心含义,综合历史文献和现代解释如下:
一、社与宗庙的合称
指古代祭祀土地神(社)和祖先(宗庙)的场所,常用于国家层面的祭祀体系。例如《宋书·武帝纪论》记载“晋自社庙南迁”,反映了社庙作为政权象征的迁移。
二、祭祀土地神的庙宇
民间俗称的“土地庙”,用于供奉土地神以祈求丰收或平安。如《晋书·郭璞传》提到通过社庙祭祀活动驱邪,鲁迅《彷徨·长明灯》中则描述了社庙内供奉社老爷、瘟将军等神像的习俗。
补充说明
以上解释综合了历史文献和民俗实例,具体细节可参考《宋书》《晋书》等原始文献。
"社庙"这个词是指古代社会上修建的庙宇,用来供奉土地神和其他神明的场所。
“社庙”这个词的拆分部首是“示”和“广”,部首示意字义为“礻”,广指示意字义为“⺺”。社庙的笔画总共有12画。
社庙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祭祀活动。在古代,人们相信土地神能保护农田的丰收,因此修建了社庙来供奉和祭祀土地神。这种信仰和神明崇拜传承至今。
《社庙》的繁体字为「社廟」。
古代汉字写作「社廟」,其中“社”字在古代写作「禾比人」,"庙"字写作「广从土从“卜”」。
- 他们在村子里修建了一个华丽的社庙,以示对土地神的尊敬和感激。
- 请参观这座古老的社庙,感受神圣的氛围。
庙堂、庙宇、庙会、庙祝
土地庙、土地坛、土地祠、土地宅
世俗之地、世俗建筑、凡人居所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