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社与宗庙。《宋书·武帝纪论》:“ 晋 自社庙南迁,禄去王室,朝权国命,递归台辅。”
(2).旧时祭祀土地神之庙。《晋书·郭璞传》:“ 璞 曰:‘得健夫二三十人,皆持长竿,东行三十里,有丘林社庙者,便以竿拍打,当得一物,宜急持归。’” 鲁迅 《彷徨·长明灯》:“听说:有一天他的祖父带他进社庙去,教他拜社老爷、瘟将军、王灵官老爷,他就害怕了,硬不拜,跑了出来,从此便有些怪。”
社庙是中国古代传统祭祀场所的专称,由“社”与“庙”二字复合构成。从字源分析,“社”本义为土地神,《汉语大词典》释为“古代谓土地神”,其甲骨文字形作“土”,象征祭祀土神的方坛;“庙”原指供奉祖先神位的建筑,《说文解字》载“庙,尊先祖皃也”,后引申为供奉神灵的场所。
在礼制功能层面,社庙特指官方或民间设立的祭祀土地神的固定场所。据《礼记·祭法》记载,周代已形成“王为群姓立社曰大社,诸侯为百姓立社曰国社”的等级制度,社庙既是祈求五谷丰登的宗教空间,也是宣示政治权力的象征。汉代郑玄注《周礼》时强调“社者,五土之总神”,说明社庙祭祀涵盖山林、川泽、丘陵等多元地理形态。
建筑形制方面,社庙多采用“坛而不屋”的露天结构,《礼记·郊特牲》载“社祭土而主阴气”,故早期社庙仅设夯土筑台,后逐渐发展为配有殿宇的复合建筑群。现存北京社稷坛仍保留明清时期“五色土”方坛格局,印证古籍中“东方青土、南方赤土、西方白土、北方黑土、中央黄土”的祭祀传统。
当代语言应用中,“社庙”一词仍见于地方志及民俗研究文献,如《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收录多省“春社祭庙”的节俗记载。在宗教学领域,社庙被界定为“自然神崇拜与祖先崇拜融合的产物”,兼具宗教仪式与社区治理双重功能。
参考资料
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M].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23.
许慎. 说文解字注[M]. 中华书局, 2013.
孙希旦. 礼记集解[M]. 中华书局, 1989.
郑玄注, 贾公彦疏. 周礼注疏[M].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0.
于倬云. 中国古代建筑史(第三卷)[M].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9.
丁世良, 赵放. 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M]. 书目文献出版社, 1995.
金泽. 宗教人类学导论[M]. 宗教文化出版社, 2021.
“社庙”一词在汉语中有两层核心含义,综合历史文献和现代解释如下:
一、社与宗庙的合称
指古代祭祀土地神(社)和祖先(宗庙)的场所,常用于国家层面的祭祀体系。例如《宋书·武帝纪论》记载“晋自社庙南迁”,反映了社庙作为政权象征的迁移。
二、祭祀土地神的庙宇
民间俗称的“土地庙”,用于供奉土地神以祈求丰收或平安。如《晋书·郭璞传》提到通过社庙祭祀活动驱邪,鲁迅《彷徨·长明灯》中则描述了社庙内供奉社老爷、瘟将军等神像的习俗。
补充说明
以上解释综合了历史文献和民俗实例,具体细节可参考《宋书》《晋书》等原始文献。
哀郢饼餤不随以止残竹蝉韵达尔马提亚海岸当甚倒了架凋耗都亭放晴钢珠钩研嫢嫢古锦閧端货儿火林家父谨敬金莲寳相块根快饮蓝领莲花国连挺凌乱厘事龙学罗闉满腔马勺子没精打彩篾缆谬错目光炯炯内海逆走旁射铅镴千奇百怪秦壁秋毫不犯阙一不可砂锣删割设阱申定生申勝友释甲十六字心传收录率领庶萌祀堂潭濑铜煲吐胆倾心文摄武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