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古代富戶将田地分派到他人名下,用這種化整為零的手法逃避賦稅。《明史·葛守禮傳》:“吏書夤緣為奸,增減灑派,弊端百出。”
分派;分攤。《二刻拍案驚奇》卷二十:“分上固要,原首人等也要灑派些,免得他每做對頭,纔好脫然無累。” 吳晗 《朱元璋傳》第五章一:“例如兩 浙 地主所使用的方法,把自己的田産詭托(假寫在)親鄰佃仆名下……此外,還有灑派、包荒、移丘換段等等手段。”
“灑派”是一個多義詞,具體含義需結合語境理解,主要包含以下兩種解釋:
經濟領域的專指含義
指古代富戶将田地分散登記在他人名下,通過化整為零的方式逃避賦稅。這種手法常見于明清時期,屬于土地兼并中的舞弊行為,如《明史·葛守禮傳》提到“增減灑派,弊端百出”。吳晗在《朱元璋傳》中也将其列為地主逃避稅賦的手段之一。
普通動詞用法
可表示“分派”或“分攤”,如《二刻拍案驚奇》中“原首人等也要灑派些,免得他每做對頭”。此用法強調分配任務或責任,帶有分散處理的意味。
需注意的是,個别詞典(如)将其解釋為形容“人才出衆”的成語,但該說法在其他權威文獻中未見佐證,可能與方言或特定語境下的引申義有關。建議優先參考曆史文獻中的經濟術語含義。
“灑派”一詞多指以水墨濕灑的方式進行繪畫的一種繪畫風格。灑派作品通常以隨心所欲的灑墨和運水技法表現出水墨的自然流淌與變化,追求筆墨的自由、意境的奇特與感人。
“灑派”這個詞的左邊部首是“氵”(三點水),拆分後的筆畫為5畫。
“灑派”這個詞最早出現在明代楊慎卿所著的《畫引正宗》一書中,用來描述繪畫技法與風格。
“灑派”在繁體中寫作“灑派”。
古時候的漢字寫作“灑派”。
1. 古代名人陸遊的繪畫風格受到了灑派的影響。
2. 這幅山水畫用灑派的技法表達了水的流動與氣勢。
1. 灑墨:指以水墨濕灑的方式進行繪畫。
2. 灑脫:形容言行不拘束,自由隨性。
3. 灑脫人:指言行不拘束,自由奔放的人。
蒼勁、灑脫、隨意。
嚴謹、規範、古闆。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