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谓古代富户将田地分派到他人名下,用这种化整为零的手法逃避赋税。《明史·葛守礼传》:“吏书夤缘为奸,增减洒派,弊端百出。”
分派;分摊。《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十:“分上固要,原首人等也要洒派些,免得他每做对头,纔好脱然无累。” 吴晗 《朱元璋传》第五章一:“例如两 浙 地主所使用的方法,把自己的田产诡托(假写在)亲邻佃仆名下……此外,还有洒派、包荒、移丘换段等等手段。”
“洒派”是一个多义词,具体含义需结合语境理解,主要包含以下两种解释:
经济领域的专指含义
指古代富户将田地分散登记在他人名下,通过化整为零的方式逃避赋税。这种手法常见于明清时期,属于土地兼并中的舞弊行为,如《明史·葛守礼传》提到“增减洒派,弊端百出”。吴晗在《朱元璋传》中也将其列为地主逃避税赋的手段之一。
普通动词用法
可表示“分派”或“分摊”,如《二刻拍案惊奇》中“原首人等也要洒派些,免得他每做对头”。此用法强调分配任务或责任,带有分散处理的意味。
需注意的是,个别词典(如)将其解释为形容“人才出众”的成语,但该说法在其他权威文献中未见佐证,可能与方言或特定语境下的引申义有关。建议优先参考历史文献中的经济术语含义。
“洒派”一词多指以水墨湿洒的方式进行绘画的一种绘画风格。洒派作品通常以随心所欲的洒墨和运水技法表现出水墨的自然流淌与变化,追求笔墨的自由、意境的奇特与感人。
“洒派”这个词的左边部首是“氵”(三点水),拆分后的笔画为5画。
“洒派”这个词最早出现在明代杨慎卿所著的《画引正宗》一书中,用来描述绘画技法与风格。
“洒派”在繁体中写作“灑派”。
古时候的汉字写作“灑派”。
1. 古代名人陆游的绘画风格受到了洒派的影响。
2. 这幅山水画用洒派的技法表达了水的流动与气势。
1. 洒墨:指以水墨湿洒的方式进行绘画。
2. 洒脱:形容言行不拘束,自由随性。
3. 洒脱人:指言行不拘束,自由奔放的人。
苍劲、洒脱、随意。
严谨、规范、古板。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