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鳌戴的意思、鳌戴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鳌戴的解釋

神話傳說謂 渤海 之東有大壑,其下無底,中有五座仙山,常隨潮波上下漂流。天帝恐五山流于西極,失群仙之居,乃使十五巨鳌輪番舉首戴之,五山才峙立不動。見《列子·湯問》《楚辭·天問》:“鼇戴山抃,何以安之?”後以比喻負荷重任。 北周 庾信 《謝趙王赉犀帶等啟》:“花開四照,唯見其榮;鼇戴三山,深知其重。” 清 李調元 《石匠行》:“自吾祖父供此役,日往高巖新度量。車輦夫扛百不停,巍巍鼇戴萬人仰。”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鳌戴"是漢語中源自上古神話的典故詞彙,其核心含義指巨龜負載重物,後引申為擔當重任或承受巨大壓力的象征。該詞由"鳌"(傳說中的海中巨龜)和"戴"(頭頂承托)構成複合詞,《漢語大詞典》将其解釋為"古代神話謂渤海之東有巨鳌馱載五座仙山"的典故。

從語義演變角度看,"鳌戴"包含三個層次:

  1. 本義層面:特指《列子·湯問》記載的巨鳌背負岱輿、員峤等五座海上神山的神話場景,該記載被《太平禦覽》《初學記》等類書轉引,成為文學創作的經典母題。
  2. 比喻層面:自南北朝始用于形容重臣輔國,如《宋書·樂志》載"鳌戴山抃,何以安之",喻指棟梁之臣肩負社稷重任。
  3. 文化象征:明清時期衍生出"獨占鳌頭"的科舉文化意象,《日下舊聞考》記載北京孔廟進士碑的鳌頭雕刻,使該詞獲得"科舉奪魁"的引申義。

在語言應用方面,該詞多出現于政論文與頌體文學,如李白《贈宣城趙太守》"鳌戴三山出",現代漢語中則常用于贊譽肩負重任的傑出人物。商務印書館《古代漢語詞典》特别指出其"負荷重任"的比喻義項在當代仍有生命力。

網絡擴展解釋

“鳌戴”是一個源自中國神話的典故性詞語,其含義及來源可綜合如下:

一、詞源與神話背景 該詞最早見于《列子·湯問》及《楚辭·天問》。傳說渤海以東有名為“歸墟”的無底深淵,其中有五座仙山(岱輿、員峤、方壺、瀛洲、蓬萊),因無根基常隨潮水漂流。天帝遂命十五隻巨鳌輪流用頭托舉仙山,使其穩定不動。

二、核心詞義

  1. 本義:指巨鳌背負仙山的壯舉。
  2. 引申義:比喻承受重任或表達對恩德的深切感戴。如北周庾信《謝趙王赉犀帶等啟》中“鼇戴三山”即用此典表達對恩賜的珍視。

三、文學應用 常見于古典詩文,如:

四、讀音與結構

此詞濃縮了中國古代對自然偉力的浪漫想象,後演變為文化符號,常用于贊譽堅韌擔當的精神品格。

别人正在浏覽...

白半抱恙霸事北部徧誡不差毫發不窺園程露馳煙楚賦翠黃抵摘鬥方名士飛砂轉石夫榮妻顯敢保幹眼症诟靳環顧渾愣火州醬幕鬥蒹葭伊人簡讨金剛老兒當警容今文經學絶叫犒師衉唾枯瘦濫詞龍拏虎跳論長説短買犁賣劍嫩日千夫諾諾,不如一士谔谔情實侵齧秋潮榮身鄯善舍近務遠神德生扭做沈郁頓挫食案方丈詩翰事任水荇戍屋孫金讬傳塗聽王徭武尾象類鄉路銷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