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犒軍。《左傳·僖公二十六年》:“公使 展喜 犒師。” 漢 揚雄 《法言·修身》:“如刲羊刺豕,罷賓犒師,惡在犂不犂也。” 金 元好問 《<東平賈氏千秋錄>後記》:“公命老幼婦女乘城,悉兵東下,鉦鼓之聲聞數十裡,遊騎為之宵遁, 晉安 獻牛酒犒師。”
“犒師”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用酒食、財物等慰勞軍隊,常用于古代軍事語境。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犒師”字面意思是“犒勞軍隊”,通過物質獎勵(如酒肉、財物)或精神鼓勵來激勵将士士氣。這一行為既體現對軍隊的表彰,也有穩定軍心、提升戰鬥力的作用。
部分現代解釋将“犒師”擴展至對教師、教練等指導者的表彰,但此用法較少見于傳統典籍,更多屬于引申義。
“犒師”源于軍事傳統,強調通過物質慰勞表達對軍隊的認可,後衍生出對非軍事領域傑出者的獎勵。其曆史背景和文獻用例使其具有濃厚的文化意涵。
《犒師》是一個成語,意指獎賞并慰問師者。它是由犒和師兩個字組成的,每個字都有自己的含義和起源。
犒(gǎo):由犭和高兩個部首構成,總計13個筆畫。
師(shī):由巾和丨兩個部首構成,總計10個筆畫。
《犒師》一詞最早出自《詩經·大雅·猶存》:“無念爾音,無毀爾辭。師子所教,我無逸爾。”這裡的“師子”即指古代師長、教師。後來,這個成語逐漸發展演變,并被廣泛應用于各種場合,用來表達獎賞和慰問師者的意思。
犒師(kào shī)在繁體字中的寫法仍然是犒師。
在古代,犒的寫法為“糾”,師的寫法為“夷”。隨着時間的發展,這些字形逐漸變化,最終演變成現代的犒和師。
1. 他為了表彰老師的辛勤付出,特意安排了一次犒師的活動。
2. 學校舉行了一場精彩的文藝演出,作為對教師的犒師。
功師(gōng shī)、師生(shī shēng)、師者(shī zhě)
獎勵老師、慰問教師
懲罰師者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