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物的意思、待物的詳細解釋
待物的解釋
(1).接納外物。《莊子·人間世》:“氣也者,虛以待物者也。” 成玄英 疏:“虛空其心,寂泊忘懷,方能應物。”
(2).指有求于外物。《莊子·山木》:“不求文以待形,固不待物。” 王先謙 集解引 宣穎 曰:“又何求於外物?” 成玄英 疏:“當分名足,不待於物也。”
(3).對待他人。《文子·道德》:“今吾欲正身而待物,何知世之所從規我者乎?”
(4).泛指待人接物。《晉書·元帝紀》:“帝性簡儉沖素,容納直言,虛己待物。”《宋書·武帝紀中》:“ 司馬平西 體國忠貞,款愛待物,當於古人中求耳。”《易·乾》“忠信所以進德也” 唐 孔穎達 疏:“推忠於人,以信待物,人則親而尊之,其德日進。”
詞語分解
- 待的解釋 待 à 等,等候:待到。待旦。拭目以待。 以某種态度或行為加之于人或事物:對待。招待。待遇。待人接物。 将,要(古典戲曲小說和現代某些方言的用法):正待出門,有人來了。 待 ā 停留,逗留,遲延:你
- 物的解釋 物 ù 人以外的具體的東西:事物。生物。物體。貨物。禮物。文物。物價。物質。地大物博。物極必反。 内容,實質:言之有物。 指自己以外的人或跟自己相對的環境:物議(群衆的批評)。待人接物。物望所歸(衆望
網絡擴展解釋
待物,漢語詞彙,讀音為dài wù,其含義及用法可從多個維度解析:
一、基本含義
-
廣義待人接物
指處理人際關系或對待事物時保持恰當态度,強調禮貌、尊重與包容。該詞既包含具體行為(如接人待物的禮節),也涵蓋心态層面的虛己納物(《莊子·人間世》中“虛以待物”)。
-
具體釋義
- 接納外物:以開放心态應對外界,如《莊子》所述“虛以待物”。
- 對待他人:如《晉書》記載晉元帝“虛己待物”,體現謙遜待人之道。
- 泛指處世态度:涵蓋社交禮儀、事物處理等,如保持手部清潔以示禮貌。
二、哲學與文化内涵
- 道家思想:莊子提出“氣也者,虛以待物”(《人間世》),主張以虛空心境應對外物,達到物我兩忘的境界。
- 儒家實踐:強調“禮備制待物”(晉·摯虞),通過規範禮儀實現和諧交往。
三、使用場景
- 社交場合:如接人待物需注重禮節,避免失态(例:和尚接人待物的風度)。
- 日常生活:從對待物品的珍惜到處理事務的審慎态度均可適用。
四、造句示例
- “他待人接物謙和有禮,深受同事贊譽。”
- “虛己待物者,往往能包容不同觀點。”
“待物”既是一個行為準則,也蘊含哲學思辨,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其層次。
網絡擴展解釋二
待物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對待事物。它的拆分部首是辶和物,辶表示走的意思,物表示事物的意思。待物的筆畫數目是10畫。
待物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論語》中,其中有一句著名的名言就是“君子待物而後知其所不能”。這句話意思是一個人要先去與事物相處,才能了解到它的局限性。
在繁體字中,待物的寫法和簡體字一樣,沒有改動。
古代的漢字寫法和現代差别不大,但是形狀可能會稍有不同。如今我們習慣用的簡化字是在************共和國成立後逐步推廣的。
以下是幾個使用待物的例句:
1.他善于待物,能夠從細微之處發現問題。
2.隻有真正待物的人,才能明白事物的真實本質。
一些組詞和待物相關的詞語包括待人、待遇、待客等。
與待物近義的詞語有對待、對物、從事等。
與待物相反的意思是不待物、疏物、疏遠等。
希望以上回答對您有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