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警惕貌。《國語·吳語》:“ 越 之在 吳 ,猶人之有腹心之疾也。夫 越王 之不忘敗 吳 ,於其心也戚然,服士以伺吾閒。” 韋昭 注:“戚,猶惕也。”戚,一本作“ 侙 ”。
(2).憂傷貌。《列子·說符》:“ 楊子 戚然變容,不言者移時,不笑者竟日。”《後漢書·锺離意傳》:“比上天降旱,密雲數會,朕戚然慙懼,思獲嘉應。” 明 王守仁 《答顧東橋書》:“惻然而悲,戚然而痛。” 丁玲 《韋護》第二章:“ 韋護 戚然的躺在椅上,将臉望起,不做聲。”
(3).親近貌。《大戴禮記·四代》:“子曰:‘羣然戚然,頤然睪然。’”
“戚然”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qī rán(注音:ㄑㄧ ㄖㄢˊ),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綜合解析:
憂傷貌
最常見的含義是形容内心悲傷、憂愁的狀态,多用于文學作品中。例如:
《列子·說符》提到“楊子戚然變容,不言者移時,不笑者竟日”, 描述人物因情緒觸動而顯哀傷。
現代用法如丁玲《韋護》中“戚然躺在椅上”, 亦體現此意。
警惕貌
古義中可表示警惕、警覺的狀态,見于《國語·吳語》:“越王之不忘敗吳,於其心也戚然,服士以伺吾閒。”
親近貌
較少見的用法,出自《大戴禮記·四代》:“羣然戚然,頤然睪然。”
不同權威詞典對“戚然”的側重略有差異,但核心含義集中于“憂愁”與“警惕”。建議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如文言文需注意古義,現代文學則多取“憂傷”之義。
“戚然”(qī rán)一詞,包含兩個漢字:戚和然。
戚的部首是戈,總共有5畫。然的部首是火,總共有12畫。
“戚然”一詞最早出現在《左傳•定公七年》一書中,原意是指人們對于失意和悲痛的表情或态度,形容内心感傷。
以繁體字寫作“慼然”。
古代漢字書寫方式較為繁瑣,隨着時間的推移,漢字的形狀和結構也發生了改變。對于戚然這個詞而言,古時候的寫法可能與現代寫法略有不同。
1. 他聽到這個消息後,臉上露出了一絲戚然之色。
2. 在詩人的筆下,大自然的美景伴隨着戚然的情感。
戚覺民、憂戚相關、戚災憫痛、戚韻詩、戚磨不離
憂傷、悲痛、悲戚、愁容
欣然、喜悅、快樂、慶幸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