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向皇帝上書。本,奏本。 明 陳汝元 《金蓮記·詩案》:“詩腸既索,毒手堪加。已曾分付禦史 舒亶 動本劾他。”評劇《秦香蓮》第四場:“老夫我與你二人解和此事,同去金殿動本。” 蒲州 梆子《歸宗圖》第三場:“是你吃酒闖禍, 張台 奸賊動本,聖上大怒,将爹娘立斬金階。”
“動本”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兩種主要解釋,需結合具體使用場景理解:
基本解釋:指行動的出發點或根本目的,強調行動應始終圍繞核心目标展開,不可偏離初心。
使用場景:多用于文學、哲學或日常交流中,表達對行為本質的探讨。例如:“做事需動本,方能不迷失方向。”
基本解釋:古代指官員向皇帝上書或呈遞奏本的行為。其中“本”特指奏本,是古代官方文書的一種形式。
曆史用例:
現代偶見“動本”用于專有名詞(如企業考勤系統、博覽會名稱),但屬于特定領域用法,非通用詞義。
注意:日常使用中需根據語境區分其抽象含義與曆史行為,避免混淆。
《動本》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始發點”或“起點”。它可以用來形容一件事情的最初階段或起源。這個詞通常用于形容某個過程、活動或事件的最初階段。
《動本》包含了兩個部首,分别為“力”和“本”。其中,“力”是第七個部首,表示有關力量或動作的事物;而“本”是第六十一個部首,表示事物的根本、本質等。
《動本》共有六個筆畫,依次為橫(一畫)、豎(一畫)、豎(一畫)、撇(一畫)、橫(一畫)和點(一畫)。
《動本》在《康熙字典》中有記錄,并且被稱為正字。它常常出現在古代文獻或書法作品中。
繁體字“動本”與簡體字“動本”的寫法相似,隻是稍有差異。繁體字中的“動”字的右半部分多了一個額外的橫畫。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經曆了多次演變。關于《動本》這個詞的古代寫法,沒有具體的文獻記載。因為它并不是一個古代常用的詞語,所以其古代寫法可能并沒有被廣泛記錄。
以下是幾個使用《動本》的例句:
與《動本》相關的組詞有:
與《動本》近義的詞語包括:“起點”、“開端”、“初衷”等。
與《動本》反義的詞語則包括:“終點”、“結束”、“結局”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