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理居敬的意思、穷理居敬的详细解释
穷理居敬的解释
宋 儒提倡的一种认识方法和道德修养。谓穷究事物之理,自处以敬。 清 颜元 《存学编·性理评》:“ 朱子 称 上蔡 直指穷理居敬为入德之门,最得 明道 教人之纲领。”
词语分解
- 穷理的解释 穷究事物之理。《后汉书·胡广传》:“﹝ 广 ﹞博物洽闻,探颐穷理。” 晋 葛洪 《抱朴子·行品》:“甄坟索之渊奥,该前言以穷理者,儒人也。” 宋 朱熹 《行宫便殿奏札二》:“为学之道,莫先於穷理;
- 居敬的解释 谓持身恭敬。《论语·雍也》:“居敬而行简,以临其民,不亦可乎?” 何晏 集解引 孔安国 曰:“居身敬肃。” 明 李贽 《答周柳塘》:“古人一修敬而百姓安,一居敬而南面可,是果 鲁桥 之敬乎?” 清
专业解析
“穷理居敬”是宋明理学的重要哲学概念,源于儒家经典诠释传统,由南宋理学家朱熹明确提出并系统阐述。该词融合了认知与实践的双重维度,体现儒家“格物致知”与“心性修养”的统一追求。
一、语义分解
- 穷理:“穷”指彻底探究,“理”即万物本质规律。《汉语大词典》释为“穷究事物之理”,强调通过格物功夫达到对天理的认知。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阐释:“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
- 居敬:“居”为持守状态,“敬”指专注恭敬。《朱子语类》卷十二载:“敬者,主一无适之谓”,主张以敬畏心保持道德自觉,如《礼记·曲礼》所言“毋不敬”的践行原则。
二、哲学内涵
二者构成“知”与“行”的辩证关系:
- 认知层面:穷理需“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的积累过程,最终达到豁然贯通的境界,此说源自《二程遗书》的格物论。
- 实践层面:居敬强调“心常惺惺”“收敛身心”的修养功夫,朱熹在《白鹿洞书院揭示》中将其列为五教之目实践基础。
三、思想源流
该概念继承自《周易·说卦传》“穷理尽性”思想,并融合程颐“涵养须用敬,进学则在致知”的学说。清代王夫之在《读四书大全说》中评注:“穷理居敬,如车两轮,废一不可”,揭示其方法论的系统性。
(主要参考文献:《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朱子语类》;陈来《宋明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20年修订版)
网络扩展解释
“穷理居敬”是中国宋代理学(尤其是程朱学派)提出的重要哲学概念,强调道德修养与认知方法的统一。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基本含义
-
穷理
指探究事物的本质规律和内在逻辑,出自《周易·说卦》的“穷理尽性”。程朱学派认为需通过格物致知,达到对“天理”的认知。
-
居敬
意为保持内心的恭敬与专注,语出《论语·雍也》“居敬而行简”。主张通过身心清静排除物欲干扰,实现道德自律。
二、二者的关系
- 互为表里:朱熹等理学家认为,“居敬”是修养身心的前提,“穷理”是认知天理的途径,两者相辅相成。如薛侃录所言:“居敬即穷理”,二者本质是同一功夫的不同维度。
- 实践统一:无论是日常行事(“有事”)还是静思(“无事”),均需专注天理,体现“敬以直内,义以方外”的儒家精神。
三、目的与影响
- 核心目的是“存天理,灭人欲”,要求人们自觉遵守封建伦理规范。
- 这一理论成为程朱理学的重要修养方法,影响了后世儒学发展,尤其在道德实践与认知结合方面具有深远意义。
四、相关文献
- 最早系统论述见于朱熹著作,清代颜元在《存学编》中评价其为“入德之门”。
如需进一步探讨其哲学内涵,可参考《论语》《周易》及程朱理学经典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表经鄙愿逋诛长乐花车险齿索大漕大腹便便德云貂不足,狗尾续地货断纸馀墨蹲安笃生丰熟傅羼夫余高嗓门跟斗耿烈拱高管键和言鸿头壶人践躏较著镜片荆杞絶交书累见不鲜两梁冠梁栈貍豆鳞次蛎塘马车马赵糜费鸣锣泥儿拧成一股泥沙滂人炮制千变万轸气密青枫浦软替入港师出无名豕虱水泡铄化忪懞特来调级铜陛嵬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