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觀看。 北魏 楊衒之 《洛陽伽藍記·永明寺》:“士庶異之,鹹來觀矚。”
“觀矚”是一個由“觀”和“矚”組成的複合詞,其含義與用法可綜合多個來源解釋如下:
基本含義
指專注地注視或凝視,強調集中注意力觀察某事物。兩字均為動詞,“觀”指察看、注視,“矚”則側重目光的集中與持久性。
結構與發音
使用場景與例句
多用于文學或正式語境,描述對事物的細緻觀察。例如北魏楊衒之《洛陽伽藍記》中記載:“士庶異之,鹹來觀矚”,意為百姓因感到新奇而紛紛前來觀看。
近義詞與反義詞
擴展說明
“矚”單獨使用時,本義為“注視”,如“高瞻遠矚”;而“觀”既可指具體動作(如“觀看”),也可引申為對景象或觀點的表達(如“世界觀”)。兩字組合後,更突出觀察的專注性。
《觀矚》是一個漢字詞語,表示觀察、注視。它是由兩個字拼音組成,其中“觀”是指觀察, “矚”是指注視、凝視。
《觀矚》是由兩個漢字組成,其拆分部首分别是“見”和“目”,其中“見”作為左邊的部首,表示看見,而“目”作為右邊的部首,表示眼睛、視覺。據此可以知道,“觀矚”的拆分部首分别是夏、目。
《觀矚》的總筆畫數為25,其中“觀”的筆畫數為14,而“矚”的筆畫數為11。
《觀矚》這個詞的來源比較古老,最早可以追溯到《詩經·鄘風·采葛》中的文字。漢字在演變的過程中,有些字形會出現簡化、繁化或變體等情況。相對于繁體字,簡化字更加常見,所以我們現在看到的《觀矚》字形都是以簡化字為主的。
在繁體字中,“觀”代替了“觀”,而“矚”代替了“矚”,所以繁體字為“觀矚”。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和現代有所不同。在古時候,觀矚這個詞的字形是由更多的橫、豎、撇、捺組成的。
例如,“觀”的古代字形如下:
口
見
而“矚”的古代字形如下:
眼
勺
㐆
1. 他站在窗邊,專注地觀矚着遠方的風景。
2. 這個演講引起了所有人的觀矚。
3. 老師的注視使得學生們更加專心觀矚黑闆上的内容。
1. 觀察:仔細看、留心看。
2. 看瞧:觀察、看一看。
3. 入眼:引起注意、顯著。
1. 注視
2. 凝視
3. 盯着
1. 忽視
2. 忽略
3. 偏離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