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 清 初被 耿精忠 、 尚可喜 兩王所屠之民的墳墓。 清 淩揚藻 《蠡勺編·王壓墳》:“ 順治 庚寅, 耿 尚 兩王兵過 清湖 ,村民誤以為寇,礮斃一卒。十二月。 廣州 城破。明年,王借點煙戶冊為名,誘村民入祖祠,盡屠之,死者四百餘人。族人收其遺骸,于村西 紅泥塾 鑿大穴同瘞之,號‘ 王壓墳 ’。” 耿 , 耿精忠 ,封靖南王; 尚 , 尚可喜 ,封平南王。
“王壓墳”是清代初期出現的曆史名詞,其含義與特定曆史事件相關,具體解釋如下:
詞義解析: 指清初耿精忠(靖南王)和尚可喜(平南王)兩位藩王在廣東地區屠殺平民後,遇難者被集中埋葬的墳墓。名稱中的“王”代指兩位藩王,“壓”暗含武力鎮壓之意,“墳”即集體墓冢。
曆史背景: 根據清人淩揚藻《蠡勺編·王壓墳》記載,順治七年(1650年,庚寅年),耿、尚兩王軍隊途經廣東清湖村時,村民誤将士兵當作流寇,用土炮誤殺一名士卒。同年十二月清軍攻破廣州城後,兩王以“清點煙戶冊”為借口,誘騙村民進入祖祠并集體屠殺,導緻400餘人遇難。事後族人将遺骸合葬于村西紅泥塾,命名為“王壓墳”。
名稱特點: 該詞具有強烈曆史批判色彩,通過“王壓”二字隱晦揭露了藩王暴行,同時保留了民間對遇難者的紀念意義。
《王壓墳》是一個成語,意為君王藐視百姓,将自己的墓地建得十分豪華而忽視百姓的生活。這個成語表達了一個人目中無人、傲慢自大的态度。
《王壓墳》的拆分部首是“王”、“土”,筆畫分别是4畫和3畫。
《王壓墳》這個成語來源于《韓非子·孤憤》:“堯尚穆穆,舜上之上,而之武廟,三寸竹之處焉;湯尚文文,武丁上之上,而之武廟,圯之野焉。此一尺之祭也,何足以厚尊主乎?夫薄于尊主而厚于君子,以奇于天下其可乎?王壓墓,君藐厝,天其尊而食其祿乎!”意指在君主的墓地上花費過于奢侈,卻忽視了百姓的福利。
繁體字:王壓墳
古代寫《王壓墳》時,字形較為繁複。具體寫法為:王壓墳。
他的行為就像《王壓墳》,完全不顧及他人的感受。
壓制、壓迫、壓服、壓力
蠻橫、專橫、高傲、盛氣淩人
虛懷若谷、和藹可親、尋常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