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ave an au***nce with an emperor] 觐見君主
臣下上朝參見君王。《史記·秦始皇本紀》:“ 高 恐 二世 怒,誅及其身,乃謝病不朝見。” 宋 曾鞏 《授滄州乞朝見狀》:“今将至京師,伏望聖慈,許臣朝見。”《儒林外史》第三五回:“ 莊尚志 着于十一日便殿朝見,特賜禁中乘馬。” 吳晗 《朱元璋傳》第七章三:“恰好一個 徽州 人姓 朱 的典史來朝見,他打算拉本家,就問:‘你是 朱文公 的後人嗎?’”
"朝見"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曆史文化内涵的詞語,其核心含義指臣子拜見君主,是古代君臣禮儀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根據權威漢語詞典的釋義,其詳細解釋如下:
指臣子在特定時間、按照規定的禮儀觐見帝王。
出處:
《漢語大詞典》(第9卷,第1127頁)将其定義為:"臣子谒見皇帝。"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第160頁)釋義為:"臣子上朝見君主。"
時間與場合:
特指在清晨("朝"即早晨)入宮觐見,後泛指遵循禮制觐見君主。如《周禮·秋官》記載:"春朝諸侯而圖天下之事",體現其儀式性。
參考:《中國古代禮制研究》(中華書局,2010年)第215頁。
禮儀程式:
需嚴格遵循"三跪九叩"等規範,如《明會典》詳述百官朝見流程:"入殿趨拜,山呼萬歲"。
參考:《中國禮儀制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178頁。
雖古代政治語境已消失,但仍在以下場景使用:
語用參考:《現代漢語應用規範詞典》(語文出版社,2019年)第89頁。
語義對比來源:《古漢語常用字字典》(商務印書館,第4版)第52頁。
引例出處:《二十四史全譯》(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4年)第1冊第307頁。
"朝見"一詞承載了中國古代政治文化與禮儀傳統,其釋義需結合曆史語境理解,現代使用則多見于特定修辭或曆史題材表述。
“朝見”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臣子拜見君主或君主在朝廷接見臣子,屬于傳統禮儀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以下是詳細解釋: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朝代禮儀或文獻案例,可參考《史記》《儒林外史》等古籍原文或權威曆史研究資料。
愛力百納杯槃舞辯捷冰镩冰團不屑一顧常科常無有襯句大少爺帝羓地牢氐羌鬥妍販徒風岚鳳仙花诟詈挂孝骨噜噜河上花圖何消昏星鼲子家馬賤日結穴金兔開母開山教主礦車括蔽寥亮隴坻之書明晦命在朝夕木蕖南越鳥秾芳濃妝豔抹旁嘲片長末技平屋怯候親穆窮亨然糠自照溶彙如膠似漆三炎識變從宜歲代讨羽萬家溫衾扇枕烏亮鄉落像貌鹹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