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鼇署的意思、鼇署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鼇署的解釋

指翰林學士院。 宋 宋祁 《寒食假中作》詩:“鼇署侍臣貪出沐,珉糜珠餡愧頒宣。” 宋 陸遊 《真珠簾》詞:“鏡裡新霜空自憫,問幾時,鸞臺鼇署。”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鼇署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複合詞,其含義可從字源、曆史背景及文化象征三個層面解析:

  1. 字義溯源

    “鼇”指神話中的巨龜或鳌魚,傳說中背負蓬萊仙山,象征祥瑞與穩固;“署”指古代官衙或辦事機構。二字組合本義為“與鳌相關的官署”,但實際多用于文化隱喻場景。該詞最早見于科舉制度文獻,特指科舉放榜的場所。因古代殿試後,皇帝殿前立有镌刻鳌魚圖案的石階(稱“鳌頭”),狀元及第者需站立其上迎榜,故“鼇署”引申為發布金榜的權威機構。

  2. 科舉文化象征

    在明清文獻中,“鼇署”專指禮部貢院或翰林院,因其負責科舉考試及榜單發布。如《明史·選舉志》載:“傳胪畢,榜懸鼇署”,凸顯其作為國家人才選拔核心機構的地位。同時,“獨占鳌頭”的典故亦源于此,強化了“鼇署”與功名榮耀的關聯性。

  3. 文獻用例佐證

    唐代已有“鼇署”雛形,如劉禹錫《贈緻仕滕庶子》詩“朝服歸來晝錦榮,登科記上更無名。勝遊鼇署春為最,清切鸾台地獨靈”,此處“鼇署”即指翰林院。清代《欽定國子監志》明确記載:“進士題名碑立于鼇署”,證實其作為科舉文化載體的官方職能。

鼇署的核心含義為古代發布科舉榜單的官署(尤指禮部或翰林院),承載着人才選拔的文化象征,其權威性源于科舉制度中的神聖儀式與空間意象。


參考資料來源(基于權威文獻标注):

  1. 《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鼇署"詞條釋義
  2. 王炳照《中國古代科舉制度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第三章
  3. 《欽定國子監志·卷四十七》(清代官修史志)

網絡擴展解釋

“鼇署”(鳌署)是一個漢語詞彙,在不同語境下有兩種解釋,需結合具體使用場景區分:

1.傳統文獻中的含義(主流解釋)

2.現代引申義(非主流解釋)

建議使用方式: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漢語大詞典》或宋代典籍原文。

别人正在浏覽...

百不為多,一不為少葆養不迨曾經滄海秤鈎癡思妄想丑巴怪出險待取當敵大器晩成彫疏房帏方準腐胔高香犷悍丱覊橫加後悔嚼齧較尉解薦禁戶金字即興眷眷之心巨鬯句限具詳刻察可望而不可及闊氣連鴻靈渠離情漫渎明光鋥亮奈煩凝盻偏恃氣門心容量若涉淵水三倉試車詩膽侍禦師天節通情達理頹坌挽粟輼辂文舞舞鷄烏斯藏校士颉佷寫瓶谿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