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affairs of human life]∶世上的事
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書憤》
(2) [worldly wisdom]∶人情世故
善于世事
(1).指士農工商各自具備的技藝。《周禮·地官·大司徒》:“以世事教能,則6*民不失職。” 鄭玄 注:“世事,謂士農工商之事。” 孫诒讓 正義:“事謂道藝曲藝之等,四民皆有之。”
(2).指世代相傳的專業,如巫、醫、蔔筮等。《周禮·地官·大司徒》:“十有一曰世事。” 孫诒讓 正義引 蔣載康 雲:“世事,累世專業相傳,凡巫、醫、蔔筮諸藝事。”
(3).時事;世上的事。《商君書·更法》:“慮世事之變,讨正6*法之本,求使民之道。”《史記·屈原賈生列傳》:“上稱 帝嚳 ,下道 齊桓 ,中述 湯 武 ,以刺世事。” 宋 陸遊 《書憤》詩:“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 葉紫 《星》第三章一:“他們在那墳堆上抽煙,談世事,他們向着太陽扪老虱婆。”
(4).世務;塵俗之事。《文選·張衡<歸田賦>》:“超埃塵以遐逝,與世事乎長辭。” 李善 注:“世務紛濁,以喻塵埃。”《晉書·阮籍傳》:“ 籍 本有濟世志,屬 魏 晉 之際,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 籍 由是不與世事,遂酣飲為常。” 清 劉大櫆 《樵髯傳》:“其言 武夷 九曲 ,幽絶可愛,令人遺棄世事,欲往遊焉。”
(5).指社交應酬、人情世故。《宋書·庾登之傳》:“ 登之 雖不涉學,善於世事, 王弘 、 謝晦 、 江夷 之徒,皆相知友。”《清平山堂話本·楊溫攔路虎傳》:“那 楊溫 道:‘復員外, 溫 在家,世事不會,隻會使棒。’” 清 獨逸窩退士 《笑笑錄·不曉人事》:“ 李長源 雖高才,然不通世事,傲岸多怒,交遊多畏之。” 徐遲 《祁連山下》四:“那些國6*民6*黨分子把他請來,是别有用心的。我們的畫家再不懂世事,也立刻識破了他們的企圖。”
(6).大勢。《北齊書·王纮傳》:“官軍頻經失利,人情騷動,若復興兵極武,出頓 江 、 淮 ,恐北狄西寇,乘我之弊,傾國而來,則世事去矣。”《醒世恒言·隋炀帝逸遊召譴》:“帝知世事已去,意欲遂幸 永嘉 ,羣臣皆不願從。”
(7).局面。 孫厥 袁靜 《新兒女英雄傳》第十八回:“ 崔骨碌 聽了,搖頭晃腦的說:‘八路軍的世事越鬧越旺,比早先我在的工夫可厲害多啦!’” 馬烽 西戎 《呂梁英雄傳》第十九回:“ 陝北 紅軍鬧革命,起初隻有兩支破槍三顆子6*彈,還有一顆塌火的,如今多大世事了!”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世事漢語 快速查詢。
“世事”是一個多義詞彙,其含義隨語境變化,主要可從以下五個方面理解:
職業與技藝相關
最初指士農工商等不同階層的專業技能,如《周禮》記載“以世事教能,則民不失職”。後延伸至世代相傳的特定職業,如巫、醫、蔔筮等。
世間的具體事務
泛指現實生活中的各類事件或時事,如《商君書》中“慮世事之變”強調對時局的思考,陸遊詩句“早歲那知世事艱”則體現對人生經曆的感慨。
社會交往與處世之道
包括人情世故、社交應酬等,如《宋書》提到“善於世事”指擅長處理人際關系,而《清平山堂話本》中“世事不會”則形容缺乏社交經驗。
宏觀形勢與局面
可指國家或時代的大勢,如《北齊書》中“世事去矣”描述局勢的不可逆轉,或如“世事的迷離”比喻複雜難測的宏觀環境。
文學與哲學意涵
常被用于表達對人生無常的感悟,如葉紫小說中“談世事”暗含對現實的無奈,或“水滿則溢,月圓則虧”的辯證思考。
例句參考
如需更完整的釋義或古籍原文,可查閱《周禮》《史記》等文獻或權威詞典來源。
世事(shì shì)是一個成語,意思是人世間的事務,指人世間的種種事情和經曆。
世事的部首是一,拼音為shǐ。世事的總筆畫數為二十五畫。
《世事》一詞最早出現于《莊子·河馬》中,作為一個獨立的詞語表達。後來,它引申為人們對世間事務和人生經曆的總稱。
世事的繁體字為「世事」,音譯為shì shì。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世事的寫法多種多樣。例如,在西漢初期,可以寫作「世事」,其後請教字還演變成「世侍」。而到了東漢時期,「世事」這種寫法則成為主流,最終沿用至今。
1. 少年應當多經曆世事,才能更好地成長。
2. 他深谙世事,處變不驚,因而在商場上取得了巨大成功。
世事可以與其他詞組合成多個有關世間事務的詞彙,如:
1. 世事無常 – 形容世間事物變化莫測。
2. 世事翻覆 – 比喻局勢劇變,世界大亂。
3. 世事堪憂 – 形容當前世态不安,令人擔憂。
在意思上與世事相近的詞語有很多,比如:
1. 世情 – 指社會的風氣和人們的思想感情。
2. 世态 – 指人們的生活習慣、行為表現和社會現象。
3. 世故 – 指人們為了利益向世俗社會妥協的一種情态。
與世事相對的是超脫塵世、超凡脫俗的境界,因此沒有明确的反義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