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舍身。 唐 公乘亿 《魏州故禅大德奖公塔碑》:“ 汉明 推入梦之祥, 梁武 显施身之愿。”
“施身”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为舍身,即舍弃身体或生命,常见于佛教文化或古代文献中。以下是详细解释:
如需进一步了解佛教“施身法”的具体内容,可参考宗教典籍或相关释义(如的藏传佛教解释)。
《施身》是一个汉字词语,由「斤」和「身」两个部首组成,它的拆分笔画为12画。
「斤」是一个象形字,表示的是典型的斧头形状,通常用来指代重量或物品。而「身」则是一个指事字,它的字形表示人的身体形状。
《施身》一词的来源较为明确,它最早见于《论语·述而》一章中:“我欲施行於人,先施於己。”这句话意味着在对他人施行行善之前,首先要在自己身上实践。
在繁体字中,「施身」的写法基本上与简体字保持一致,没有太多的区别。
在古时候的汉字写法中,「施身」的部分字形有所变化。例如,在隶书中,「施」的特点是上部增加了一点,而「身」的字形更加简化,其中的「⺅」变为「亻」。
以下是一些使用《施身》的例句:
1. 他对他人始终施身善行,赢得了众人的尊敬。
2. 学术研究需要施身于实践,才能得出更有价值的结论。
3. 在自我提升的过程中,我们要先施身于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
下面是一些相关的词汇:
组词:施行、施教、施惠
近义词:实践、付诸实施
反义词:推卸责任、模仿、消极
综上所述,《施身》一词的意思是在对他人施行善行之前,首先要在自己身上实践。它的拆分部首和笔画分别是「斤」和「身」,源自于《论语》中的一句话。古时候的汉字写法中,「施身」的字形有所不同。在使用这个词语时,可以结合其他相关词汇来丰富表达。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