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鼓聲。《管子·宙合》:“夫天地一險一易,若鼓之有楟,擿擋則擊。” 郭沫若 等集校引 張登 曰:“擿擋,鼓聲也,猶鞺韃也。言鼓之有擿擋之聲,由枹有以擊之也。”
“擿擋”是一個古漢語詞彙,主要解釋如下:
讀音争議:
文獻引用:
現代使用: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管子》原文及相關集注,或參考《漢語大詞典》等權威辭書。
擿擋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阻擋、阻止”。它由拆分成的部首分别是手(扌)和昔(旭),全字共有12個筆畫。
擿擋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在古代漢字中,擿的寫法是橫掃的樣子,表示手以力量阻擋、遮擋某物;而擋則表示阻止、攔截。因此,擿擋的意思就是用手力阻擋、阻止某種行為或事物。
在繁體字中,擿的寫法變為撃,擋則保持不變。撃在形狀上稍有區别,但仍保持了手的基本形态。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擿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古代擿的寫法為“攥”,即手緊握的樣子,有執拳、抓取之意;而擋的寫法為“埭”,表示阻擋、攔截。
以下是一些關于擿擋的例句:
1. 他用力擿擋住門口,不讓任何人進入。
2. 她孤身一人,勇敢地擿擋住了那個歹徒。
擿擋可以組成其他詞語:
1. 擿拳:握緊的拳頭。
2. 擿柄:用手握住工具或武器的把手。
近義詞有攔截、阻止;反義詞有放行、通行。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