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麤澁 ”。亦作“麄澀”。 1.粗惡;粗糙,不細潤。《華嚴經·淨行品》:“得麤澀食,當衆願生,心無染者,絶世貪愛。”《蓮華經·隨喜功德品》:“唇不下垂,亦不褰縮,不麤澀,不瘡胗。” 唐 無名氏 《玉泉子》:“ 夏侯孜 為左拾遺,常着 桂管 布衫朝謁。 開成 中, 文宗 無忌諱好文,問 孜 衫何太麄澁。具言 桂管 産此布,厚,可以禦寒。” 蘇曼殊 《遯迹記》:“時此衆生,身體麤澁,光明轉滅,無復神足,不能飛行。”
(2).比喻艱困。 宋 葉適 《上甯宗皇帝劄子(嘉泰三年)》之二:“習熟漸久,方能捨燕安而樂麤澁,易脆腐而為堅強,勁虜在前,行者思奮。”
“麤澀”是一個由“麤”和“澀”組成的複合詞,其含義需結合兩字的本義及引申義分析:
“麤”的含義
“麤”是“粗”的異體字,讀作cū,本義指物體表面粗糙、不精細,如《說文解字》中解釋為“行超遠也”,後引申為粗劣、粗疏。例如形容材質粗粝或行為粗魯。
“澀”的含義
根據權威解釋,“澀”指不光滑、不滑溜(如“輪軸發澀”),或味覺上的苦澀感(如“柿子很澀”),也可形容文字晦澀難懂(如“生澀”“澀讷”)。
“麤澀”的合成意義
兩字組合後,通常表示雙重粗糙感:
應用示例:
注意:該詞在現代漢語中使用較少,多見于古典文獻或特定語境。如需更詳細例證,建議查閱《漢語大詞典》等專業辭書。
麤澀是一個漢字詞,用來形容事物外表粗糙、紋理不細膩、口感粗糙澀口。它由部首麥和部首水組成,共有11個筆畫。
麤澀最早出現在《說文解字》中,是由古代官員曹植所創造的。詞義上,麤表示粗糙,澀表示口感澀口。
麤澀的繁體字為麤澀。
在古代,麤澀的寫法可能會有一些變化。例如,麤可以用麥字旁寫作黠,澀可能會寫作渋。
1. 這塊巧克力吃起來麤澀味道不好。
2. 老師的口音很麤澀,我們有時候聽不清楚。
3. 這幅畫的線條很麤澀,沒有流暢的感覺。
麤渾、麤糙、澀口、澀喉、澀舌。
粗糙、堅澀、冗澀、粗野。
柔嫩、細膩、順滑、細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