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電】 general telegraph service
communal; for public use; public
【計】 sharing
cable; telegraph; telex; wire
【計】 telegram
【經】 telegram
business; operation; professional work
【計】 service
公用電報業務(Public Telegraph Service)是指通過公共電信網絡向用戶提供标準化文字信息傳輸服務的通信形式。該業務在19世紀至20世紀中期構成國際通信基礎設施的核心組成部分,其運營需遵循國際電信聯盟(ITU)制定的《國際電報規則》。
從漢英對照視角分析:
術語定義
中文"公用電報"對應英文"public telegraph",指由政府或特許企業統一管理的開放式電報網絡。區别于專用線路(private wire),其服務對象為普通民衆及商業機構,例如中國晚清時期的"民用電報局"(參考《中國近代郵電史》。
技術标準
采用國際莫爾斯電碼(Morse Code)作為基礎傳輸協議,字符編碼遵循CCITT-2标準。報文格式包含報頭、正文、署名三部分,與英文"telegram format"中的heading/text/signature結構一緻。
資費體系
計費單位包含中文字數統計的特殊規則:中文電報按"字組"計費,每個自然漢字計為1單位,而英文按"詞"(word)計費,每10字符為1單位(依據1908年《國際電報公約》實施細則。
曆史地位
根據大英百科全書記錄,公用電報是首個實現實時全球通信的民用技術,其業務規範直接影響後續電話、傳真等通信服務的标準化進程。中國最早的公用電報線路于1881年由李鴻章奏設,貫通津滬兩地的"南北洋電報幹線"。
當前該業務已納入文化遺産保護範疇,國際電信聯盟博物館(ITU Museum)仍保存有1875年制式的電報交換機實物及操作手冊原件。
公用電報業務是電信部門向社會提供的一種基礎通信服務,主要用于通過公共通信網絡傳遞文字、圖表等信息。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基本定義與功能
公用電報屬于電報業務的主要類型之一,其核心功能是通過編碼技術将文字信息轉化為電信號進行遠距離傳輸。根據描述,該業務分為公衆電報和用戶電報兩類,其中公用電報具有普遍服務性質,支持明語、簡碼或密語書寫,但要求同一份電報内不能混用。
曆史發展與技術演進
電報技術起源于19世紀初,早期依賴陸地和海底電纜傳輸,20世紀後逐漸采用無線電技術,使覆蓋範圍擴展至全球大部分地區。公用電報在通信史上曾承擔重要角色,尤其在禮儀性社會交往和文化傳播中發揮作用。
業務現狀
根據極高權威性的信息,中國已于2006年前後停止辦理電報業務。停辦前,公用電報作為傳統通信方式,逐步被傳真、互聯網等現代技術取代。
與其他通信方式的對比
在電報出現前,人類主要依靠驿送、信鴿、烽煙等方式傳遞信息,而電報通過電信號實現了更快速、穩定的遠距離通信。其技術原理為後續電話、傳真等業務奠定了基礎。
若需了解更完整的曆史資料或技術細節,可參考通信百科及電信業務手冊等來源。
标本制作比爾羅特混合劑參加聯盟多程式段結構分生體囊歸化人過往桦科火焰退火鑒定結論傑克遜氏學說進出口物量指數橘黃煤中的不可燃物明示權限模糊子圖腦脊液氧化酶紐約物品交換所胚原基偏向一側臍周的溶性澱粉入市稅實行者石棉絕緣線四分之一波長填料箱提的投照技術玩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