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跟蹤誤差(Tracking Error)是金融領域中衡量投資組合與其跟蹤的基準指數之間收益偏離程度的核心指标。該術語在英文中對應"Tracking Error",特指通過統計方法量化的主動管理風險值,常見于指數基金、ETF等被動投資産品的績效評估。
根據CFA協會《投資組合管理準則》(2023年版)的定義,跟蹤誤差主要采用兩種計算方法:一是基于曆史收益率差的标準差測算,公式為: $$ TE = sqrt{frac{1}{N-1} sum{t=1}^{N} (R{p,t} - R{b,t} - mu)} $$ 其中$R{p,t}$和$R_{b,t}$分别代表投資組合與基準指數在第t期的收益率,$mu$為兩者收益差的平均值;二是通過回歸分析獲取殘差标準差,該方法更適用于評估組合與基準的系統性偏差。
影響跟蹤誤差的關鍵因素包括:管理費與交易成本(增加運營摩擦)、現金頭寸保留比例(造成資産錯配)、成分股調整滞後性(尤其在跨境投資中),以及股息再投資策略差異等。晨星2024年全球ETF研究報告指出,美國大型股指ETF的平均跟蹤誤差已壓縮至0.15%-0.35%區間,這主要得益于證券借貸收益對運營成本的抵消。
在投資實踐中,機構投資者通常将跟蹤誤差與信息比率結合使用。例如,貝萊德旗下iShares Core S&P 500 ETF(IVV)近三年年化跟蹤誤差為0.04%,佐證了其完全複制策略的有效性;而主動型量化基金的跟蹤誤差往往超過5%,反映出基金經理大幅偏離基準獲取超額收益的決策特征。
來源:
跟蹤誤差是衡量投資組合(如指數基金、ETF)與其跟蹤的基準指數之間收益偏離程度的核心指标,具體解釋如下:
一、定義與計算 跟蹤誤差通過組合收益率與基準收益率差異的标準差來量化,公式為: $$ TE = sqrt{frac{1}{N-1} sum{t=1}^{N} (R{p,t} - R{b,t} - mu)} $$ 其中$R{p,t}$為組合收益率,$R_{b,t}$為基準收益率,$mu$為兩者差異的均值。該值越大,說明基金與指數走勢偏差越明顯。
二、相關概念區分
三、産生原因
四、實際應用意義
例如某滬深300ETF年度跟蹤誤差為0.3%,意味着其收益波動與指數高度吻合,投資者可低成本獲得市場平均回報。
桉豆配質被截終端比重測定器單純性心博過速定期保險展期端面密封附和動議幹酪乳杆菌個人記錄信息系統公彎管官座的骨髓療法回保基地址寄存器脊髓電圖聯合打印機陸軍軍用級歐-秦二氏制劑炮火羟甲烯龍傾食管空腸吻合術視神經炎雙組分粘合劑私道塔中形成溝流網狀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