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醫】 Gratiolef's optic radiation; radiation of Gratiolet
格臘提奧累氏視輻射線(Gratiolet's radiation)是神經解剖學中對視覺傳導通路中特定纖維束的命名,指從外側膝狀體(Lateral Geniculate Nucleus, LGN)發出并呈扇形投射至大腦枕葉初級視皮層(V1區)的神經纖維束。該結構由法國解剖學家路易斯·皮埃爾·格臘提奧累(Louis Pierre Gratiolet)于19世紀中期首次系統描述,故以其姓氏命名。
路徑與定位
纖維起源于外側膝狀體,繞過側腦室後角的外側壁,呈扇形向前、上、下三個方向輻射,最終終止于枕葉距狀裂兩側的紋狀區(Brodmann 17區)。其上部纖維傳導下半視野視覺信息,下部纖維傳導上半視野信息。
功能意義
作為視覺通路的關鍵環節,負責将經外側膝狀體中繼處理的視覺信息(包括形狀、顔色、運動信號)精确傳遞至視皮層,是視覺感知的神經基礎。損傷可導緻對側同向性偏盲。
術語對照
Louis Pierre Gratiolet 在 Mémoires sur les plis cérébraux de l'homme et des primates (1854) 中首次詳述該纖維束的走行,奠定了現代視覺系統解剖基礎。
Clinical Neuroanatomy (Richard S. Snell) 明确将 "Gratiolet's radiation" 列為視輻射的标準命名,強調其在視覺場缺損定位診斷中的價值。
美國放射學會(ACR)在 Brain Imaging Atlas 中采用高分辨率DTI成像展示視輻射的三維結構,驗證格臘提奧累的原始描述。
“格臘提奧累氏視輻射線”(fibers of Gratiolet)是神經解剖學中的一個術語,具體解釋如下:
該術語指大腦中與視覺信息傳遞相關的神經纖維束,屬于視輻射(optic radiation)的一部分。它連接外側膝狀體與大腦枕葉的視覺皮層,負責将視覺信號從丘腦傳遞至皮層進行高級處理。
若該區域受損(如中風或腫瘤壓迫),可能導緻視野缺損(如偏盲)或視覺信息處理異常。
該術語多見于早期文獻,現代神經解剖學更常用“視輻射”或“膝距束”(geniculocalcarine tract)等名稱,但“格臘提奧累氏”仍用于描述特定纖維路徑。
如需進一步了解其詳細解剖路徑或臨床案例,可參考神經解剖學教材或專業文獻。
并發抑制丙氧基化作用車螺紋粗紫膠袋模塑氮雜尿嘧啶得手的糞便管理分離總線福林氏法負債總額對淨值的比率骨痂形成性軟化航空郵彙滑囊積水混淆色價格普遍偏高腱切除術甲氧苯胺接通時發出信號可可豆鹼克萊恩氏試驗快速時間标度連接存儲器麻仁球蛋白試驗尿道唇氣管肌全序集如實水楊酸可可鹼完全嵌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