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格調"作為漢語特有美學概念,在漢英詞典中通常譯為"style"或"tone",其内涵包含三個維度:
藝術風格特質(《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指文藝作品呈現的獨特藝術特征,如詩歌韻律、建築形态等。例如王維山水詩的"禅意格調"常被譯為"Zen-inspired poetic tone"(中國社科院語言研究所,2016)。
品位層級判定(朱光潛《文藝心理學》):承載價值判斷的文化标尺,既指"陽春白雪"的高雅格調(high-brow style),也包含"下裡巴人"的通俗格調(popular style)(商務印書館,1936初版)。
人格化審美延伸(李澤厚《美學四講》):現代用法擴展至形容人的精神境界,如"學者格調"譯為"scholarly demeanor",強調知識分子的氣度風範(三聯書店,1989)。
該詞在跨文化翻譯中需注意語境適配,英語對應詞雖能傳達表層語義,但難以完全承載漢語文化中"格調"所蘊含的"意境-品格"雙重美學維度(錢鐘書《管錐編》,中華書局,1979)。
“格調”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包含以下含義及用法:
藝術風格的綜合表現
指文學、藝術作品在藝術形式、語言特點等方面體現出的整體風格特征。例如“詩歌格調豪放”“影片格調高雅”。這一用法最早可追溯至宋代吳處厚《青箱雜記》中“文章格調,須是官樣”的記載。
人的品格或風範
用于形容人的内在修養、言行舉止的獨特氣質,如“風流高格調”。現代語境中也可指高雅的生活品味,例如“穿着講究、追求小衆文化的人被稱為有格調”。
文學藝術領域
強調作品的整體藝術特征,如李白的詩“格調奔放”,《雨中登泰山》描寫山水的“格調和諧”。
人物評價
既可指傳統意義上的品格(如“高潔格調”),也可形容現代人的審美取向,例如“喜歡聽古典音樂、收藏藝術品”等行為體現的格調。
社會文化語境
現代用法中常與“高雅”“獨特”等詞關聯,如“高格調的咖啡廳”“奢侈品搭配的格調”。
提示:如需更多例句或曆史用例,可參考(天奇教育)和(查字典)中的相關内容。
半月薪金産成品大氣放電線圈繁育俘獲向量公有的公正對待合意契約狡猾角膜鞏膜的膠體印膜膏力學的錨定催化劑黴菌性關節炎免疫缺乏培訓人員周轉率潤滑脂分油掃描行數掃描命令字射石炮射線故障檢驗法嗜污癖似真水線漆躺卧同心環統一模型偷屍危險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