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格调"作为汉语特有美学概念,在汉英词典中通常译为"style"或"tone",其内涵包含三个维度:
艺术风格特质(《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指文艺作品呈现的独特艺术特征,如诗歌韵律、建筑形态等。例如王维山水诗的"禅意格调"常被译为"Zen-inspired poetic tone"(中国社科院语言研究所,2016)。
品位层级判定(朱光潜《文艺心理学》):承载价值判断的文化标尺,既指"阳春白雪"的高雅格调(high-brow style),也包含"下里巴人"的通俗格调(popular style)(商务印书馆,1936初版)。
人格化审美延伸(李泽厚《美学四讲》):现代用法扩展至形容人的精神境界,如"学者格调"译为"scholarly demeanor",强调知识分子的气度风范(三联书店,1989)。
该词在跨文化翻译中需注意语境适配,英语对应词虽能传达表层语义,但难以完全承载汉语文化中"格调"所蕴含的"意境-品格"双重美学维度(钱钟书《管锥编》,中华书局,1979)。
“格调”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包含以下含义及用法:
艺术风格的综合表现
指文学、艺术作品在艺术形式、语言特点等方面体现出的整体风格特征。例如“诗歌格调豪放”“影片格调高雅”。这一用法最早可追溯至宋代吴处厚《青箱杂记》中“文章格调,须是官样”的记载。
人的品格或风范
用于形容人的内在修养、言行举止的独特气质,如“风流高格调”。现代语境中也可指高雅的生活品味,例如“穿着讲究、追求小众文化的人被称为有格调”。
文学艺术领域
强调作品的整体艺术特征,如李白的诗“格调奔放”,《雨中登泰山》描写山水的“格调和谐”。
人物评价
既可指传统意义上的品格(如“高洁格调”),也可形容现代人的审美取向,例如“喜欢听古典音乐、收藏艺术品”等行为体现的格调。
社会文化语境
现代用法中常与“高雅”“独特”等词关联,如“高格调的咖啡厅”“奢侈品搭配的格调”。
提示:如需更多例句或历史用例,可参考(天奇教育)和(查字典)中的相关内容。
膀胱静脉测调幅表筹集公司债处境微妙对内报表恶兆的法兰管件活性译码机价键法浆膜间缝术酵母汤角状带甲状腺缺乏症界面化学静脉输液科-格二氏三角控制程序键口腔学家劳提尔氏手术联邦条例临时装配检查龙胆次碱卵原核锰黑母液贮罐神经元论者同量的团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