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醫】 bacillary dysentery; Japanese dysentery
杆菌痢疾(Bacillary Dysentery)是由志賀菌屬(Shigella)細菌引起的急性腸道傳染病,主要臨床表現為發熱、腹痛、腹瀉及黏液膿血便。以下是漢英詞典角度的詳細解釋:
病原體:
志賀菌屬分為4個血清群(A群痢疾志賀菌、B群福氏志賀菌、C群鮑氏志賀菌、D群宋内志賀菌),可産生内毒素和外毒素(志賀毒素),直接破壞腸黏膜上皮細胞。
來源:《醫學微生物學》(人民衛生出版社)
病理機制:
細菌侵入結腸黏膜固有層繁殖,引發局部炎症反應、微膿腫及潰瘍,導緻黏液膿血便。毒素吸收可引起全身中毒症狀(如高熱、驚厥)。
典型症狀:
突發高熱(39°C以上)、陣發性腹痛、裡急後重(tenesmus)、每日10-30次黏液膿血便。重症者可出現脫水、感染性休克或中毒性腦病。
來源:《實用内科學》(第16版)
英文對照關鍵術語:
傳播途徑:
經污染的水源、食物或接觸傳播,常見于衛生條件較差的地區。
來源:世界衛生組織(WHO)腹瀉病防治指南
預防措施:
加強飲用水消毒、食品衛生管理及個人手部清潔;疫苗研發尚處于實驗階段。
診斷依據:
糞便培養檢出志賀菌(金标準),或核酸檢測(PCR)确認病原體。
來源:《感染病學》(第3版)
治療原則:
杆菌痢疾即細菌性痢疾(簡稱菌痢),是由痢疾杆菌(志賀菌屬)引起的腸道傳染病。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醫學資料的詳細解釋:
痢疾杆菌屬于革蘭氏陰性杆菌,無鞭毛、莢膜和芽孢,包括4個菌群(志賀氏菌、福氏菌、鮑氏菌、宋内氏菌)。其産生的内毒素和外毒素會破壞腸道黏膜,導緻潰瘍和炎症反應。
主要通過糞-口途徑傳播,如食用被污染的食物/水、接觸患者排洩物或生活用品等。夏秋季節高發,與蒼蠅滋生、食物易腐敗有關。
注:本文綜合了醫學定義、緻病機制及臨床管理要點,相關數據來源于國家疾控中心及三甲醫院臨床指南。如需完整病原學檢測标準,可參考《細菌性痢疾診療規範》。
飽和彩度閉塞具茶鹼膽鹼出口節點道數據頂層設計多級系統額定帶寬方框高熱值煤氣後仰混雜物甲基乙酰膽鹼晶間試驗進氣門極譜法脊椎麻醉苛性石灰泥漿曆日鋁合金線胚譜線真寬度肉豆蔻酯殺酵菌素手下水楊酸一元乙二醇酯特征曲線拐點腿腳微波終端設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