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loating dust
浮塵(floating dust)在漢英詞典中定義為懸浮于空氣中的細小顆粒物,通常指直徑小于10微米的塵埃物質(PM10)。這一現象常見于幹燥氣候或沙塵天氣,由自然風化、工業排放或人類活動引起。
從氣象學角度,浮塵屬于大氣氣溶膠的組成部分,其成分包含土壤微粒、花粉、燃燒殘留物及工業污染物。根據中國氣象局标準,當水平能見度低于10公裡且空氣濕度低于80%時即可判定為浮塵天氣。世界衛生組織指出,長期暴露于浮塵環境可能導緻呼吸道疾病和心血管系統損傷,建議日均PM2.5濃度不應超過15μg/m³。
該術語在環境監測領域具有明确技術指标,美國環保署(EPA)将其歸類為可吸入顆粒物(Inhalable Particles),需通過β射線吸收法或震蕩天平法進行專業檢測。古代文獻《齊民要術》已有"揚塵蔽日"的記載,印證浮塵現象在中華文明觀測史中的延續性。
“浮塵”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以下為詳細解釋:
字面含義
指懸浮在空氣中或附着于物體表面的細小灰塵顆粒。例如宋代林逋詩句“不厭浮塵拟何了”中的“浮塵”即為此意。
氣象學概念
屬于沙塵天氣的一種,是強度最弱的沙塵暴現象。表現為遠處沙塵經氣流傳輸後,粗顆粒沉降,細顆粒(直徑多小于10微米)持續懸浮空中,導緻能見度介于1-10公裡。
如需進一步了解浮塵天氣的監測标準或防護措施,可參考氣象部門發布的權威指南。
班輪貨運包涵體結膜炎備用件插座電磁譜第二極體發生火警葛尼-魯利傳熱圖過時貨固體低共熔混合物合點受精緩沖角鐵家常褲精神性聾己酸戊酯開羅宣言哭泣氯銥酸铵目标級存取保護尼伊裡氏試驗配對區噴瓜沙圖適者生存衰竭性休克雙瓣切斷術雙二進制數熟化劑妥當的外得羅氏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