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英詞典

耳溢英文解釋翻譯、耳溢的近義詞、反義詞、例句

英語翻譯:

【醫】 otitis media punrlenta chronica

分詞翻譯:

耳的英語翻譯:

ear; erbium
【醫】 aures; auri-; auris; ear; ot-; oto-

溢的英語翻譯:

excessive; extravasate; overflow; spill; spillover

專業解析

耳溢(ěr yì),在醫學專業語境中,其對應的英文術語是Otorrhea。

以下是關于“耳溢”的詳細解釋,從漢英詞典角度并結合醫學定義:

  1. 核心術語解釋:

    • 中文名: 耳溢
    • 英文名: Otorrhea
    • 定義: 指從外耳道異常流出液體的症狀。這種液體可以是清澈的(漿液性)、粘稠的(粘液性)、膿性的(含膿液)、帶血性的(血性或漿液血性)或油性的(如耳垢溶解後)。它并非一種獨立的疾病,而是多種耳部或相關結構疾病的臨床表現。
  2. 臨床表現與類型:

    • 分泌物性質: 耳溢液的性質是診斷的重要線索。
      • 漿液性: 清澈、水樣液體。常見于急性外耳道炎早期、頭部外傷(如顱底骨折導緻腦脊液漏)、過敏反應或急性中耳炎鼓膜穿孔初期。
      • 粘液性或粘膿性: 粘稠、可能略帶黃色。最常見于慢性中耳炎(尤其是伴有鼓膜穿孔時),分泌物來源于中耳腔粘膜。
      • 膿性: 黃色、綠色或褐色,濃稠,常伴有異味。提示存在細菌感染,如急性化膿性中耳炎鼓膜穿孔後、慢性中耳炎急性發作、外耳道疖腫破潰或惡性外耳道炎。
      • 血性或漿液血性: 含有血液。可能由外傷(如挖耳損傷、鼓膜穿孔)、外耳道或中耳腫瘤、嚴重感染或大疱性鼓膜炎引起。
      • 油性/蠟樣: 類似溶解的耳垢,通常與外耳道皮膚問題(如濕疹)或耳垢本身過多、液化有關。
    • 伴隨症狀: 耳溢常伴有其他症狀,如耳痛、耳癢、耳悶脹感、聽力下降、耳鳴、眩暈、發熱等,具體取決于病因。
  3. 常見病因:

    • 感染性疾病:
      • 中耳炎: 急性或慢性化膿性中耳炎是導緻粘液性或膿性耳溢的最常見原因,尤其在鼓膜穿孔後。
      • 外耳道炎: 細菌或真菌感染引起的外耳道炎症(“遊泳耳”),可導緻漿液性、膿性或血性分泌物。
    • 外傷:
      • 鼓膜穿孔: 可由直接損傷(如棉籤捅傷)、氣壓傷(如爆炸、潛水、飛行)或感染引起,導緻耳溢(性質因原因而異)。
      • 顱底骨折: 可導緻腦脊液耳漏,表現為持續、清澈的水樣耳溢。
    • 其他原因:
      • 外耳道異物: 異物刺激可導緻炎症和分泌物。
      • 膽脂瘤: 中耳或乳突的角化上皮堆積,常伴有慢性、惡臭的膿性耳溢。
      • 腫瘤: 外耳道或中耳的良惡性腫瘤(如鱗狀細胞癌)可能導緻血性或膿血性耳溢。
      • 皮膚疾病: 外耳道濕疹、銀屑病等可導緻漿液性或油性分泌物。
  4. 潛在并發症:

    • 若不及時診治,耳溢背後的病因可能導緻嚴重後果,如:
      • 聽力永久性損失。
      • 感染擴散(如乳突炎、腦膜炎、腦膿腫)。
      • 面神經麻痹。
      • 膽脂瘤破壞周圍骨質。
  5. 診斷與治療原則:

    • 專業就醫: 出現耳溢應立即尋求耳鼻喉科醫生診治,不可自行掏耳或滴藥。
    • 診斷方法: 醫生會詳細詢問病史,進行耳鏡檢查觀察外耳道和鼓膜情況,并根據需要安排聽力測試、分泌物培養、影像學檢查(如颞骨CT)等。
    • 治療: 治療完全取決于病因。
      • 感染性疾病:使用抗生素滴耳液(外耳道炎)或口服抗生素(中耳炎),保持耳道幹燥清潔。
      • 鼓膜穿孔:小的穿孔多可自愈,大的或長期不愈的需手術修補(鼓室成形術)。
      • 膽脂瘤、腫瘤、異物等:通常需要手術治療。
      • 腦脊液耳漏:需嚴密觀察,必要時手術修補。

“耳溢/Otorrhea”是一個描述性症狀術語,指外耳道異常流液。其性質(漿液性、粘液性、膿性、血性)和伴隨症狀對判斷病因至關重要。常見原因包括中耳炎、外耳道炎、外傷(鼓膜穿孔、顱底骨折)、膽脂瘤等。因其潛在嚴重性,一旦發生必須由專業醫生進行評估和治療。

參考來源:

  1. Mayo Clinic - Ear Infection (Middle Ear): https://www.mayoclinic.org/diseases-conditions/ear-infections/symptoms-causes/syc-20351616 (涵蓋中耳炎症狀,包括耳溢)
  2. Merck Manual Professional Version - Ear Discharge: https://www.merckmanuals.com/professional/ear,-nose,-and-throat-disorders/approach-to-the-patient-with-ear-problems/ear-discharge (專業、詳細解釋耳溢的定義、類型、病因、評估和治療)
  3. MedlinePlus (U.S. National Library of Medicine) - Ear Discharge: https://medlineplus.gov/ency/article/003042.htm (概述耳溢的常見原因和就醫指征)
  4. American Academy of Family Physicians (AAFP) - Otitis Externa: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https://www.aafp.org/pubs/afp

網絡擴展解釋

耳溢(又稱耳漏或耳溢液)是耳部疾病中常見的症狀,指外耳道異常積聚或流出液體,其性質和病因多樣,需結合臨床表現判斷具體疾病。

一、定義與病因

耳溢液可能來源于外耳道、中耳、迷路、顱内或鄰近組織(如腮腺),通常由以下原因引起:

  1. 炎症:如外耳道濕疹(漿液性滲出)、化膿性中耳炎(膿性分泌物)等。
  2. 感染:包括細菌、真菌或結核性感染,如外耳疖、結核性中耳炎。
  3. 創傷或手術:如顱底骨折、聽神經瘤術後可能引發腦脊液耳漏。
  4. 腫瘤:外耳癌、中耳癌等腫瘤性疾病也可能導緻異常分泌物。

二、液體性質與對應疾病

根據耳溢液特征可初步判斷病因:

  1. 漿液性:淡黃色液體,見于外耳道濕疹、大疱性鼓膜炎。
  2. 黏液性:拉絲狀分泌物,多因中耳炎黏液腺分泌增多。
  3. 膿性:含大量細胞,提示化膿性感染(如外耳疖、慢性中耳炎)。
  4. 水樣:清水狀液體,可能為腦脊液耳漏或前庭外淋巴瘘。
  5. 脂性:油性耵聍(俗稱“油耳”)屬正常生理現象。

三、注意事項

  1. 及時就醫:若伴隨聽力下降、耳痛、發熱等症狀,需盡快排查中耳炎、腫瘤等疾病。
  2. 避免自行處理:勿隨意掏耳或用藥,以免加重感染。
  3. 預防措施:減少噪音暴露、保持耳道幹燥,可降低發病風險。

如需進一步診斷,建議通過耳鏡、CT或細菌培養明确病因。

分類

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

别人正在浏覽...

按序調度程式壩巴醇百分比計算鍵變本加厲補給品補強作用代人承擔的債務動力試驗鈍葉水蠟樹國家的貨币航空運貨單老化周期零階地址瀝青防水紙闆尼莫汀偶然切斷迫使被告親自出庭令搶劫的求職者溶離法弱收斂塞爾氏背心賽洛唑啉散熱掃帚星碳質雜音通量密度峰值透明哈氏變形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