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國特惠關稅英文解釋翻譯、帝國特惠關稅的近義詞、反義詞、例句
英語翻譯:
【經】 imperial preferential tariff
分詞翻譯:
國的英語翻譯:
country; nation; national; state
特惠關稅的英語翻譯:
【法】 preferential tariff
專業解析
帝國特惠關稅 (Imperial Preference)
定義與核心概念
帝國特惠關稅是英國與其自治領、殖民地于1932年渥太華會議後建立的互惠性貿易協定體系。其核心内容是英聯邦成員國之間互相降低或免除關稅,同時對聯邦外國家維持較高關稅壁壘,旨在促進英帝國内部的貿易與經濟合作,鞏固政治聯繫。該制度也被稱為“帝國特惠制”(Imperial Preference System)。
曆史背景與實施機制
- 經濟大蕭條推動:20世紀30年代全球經濟危機爆發後,各國貿易保護主義擡頭。英國為應對經濟衰退、緩解失業問題,放棄自由貿易政策,轉而尋求與自治領(如加拿大、澳大利亞)建立特惠關稅同盟。
- 《渥太華協定》籤署:1932年,英國與加拿大、澳大利亞等籤署協定,規定聯邦成員國相互給予關稅優惠,例如英國對自治領的農産品減免關稅,自治領則對英國工業品降低進口稅。
- 關稅結構設計:成員國間適用“特惠稅率”(Preferential Tariff),通常比“普通稅率”(針對非聯邦國家)低20%-50%,部分商品甚至免稅。
影響與争議
- 積極效果:短期内提升了英聯邦内部貿易份額。例如,1930—1937年,英國從自治領的進口占比從25%升至40%,強化了經濟紐帶。
- 外部批評:美國等國指責其違背“最惠國待遇”原則,加劇全球貿易割裂。二戰後,該制度與關貿總協定(GATT)倡導的多邊自由貿易沖突,逐步被廢除。
學術定義參考
《牛津英聯邦史》将其定義為:“以關稅優惠為紐帶的經濟民族主義政策,通過歧視性貿易安排維系帝國向心力”(The Oxford History of the British Empire, Vol. IV)。
參考資料來源
- 大英百科全書:"Imperial Preference"詞條
- 英國國家檔案館:"Ottawa Agreements 1932"原始文件
- 劍橋大學出版社:The Empire Project: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British World-System(達爾文,2009)
- 經濟史學會:"Imperial Trade in the 1930s"研究論文
- 牛津學術:The Oxford History of the British Empire(Louis, 1999)
網絡擴展解釋
帝國特惠關稅是曆史上英國與英聯邦成員國之間實施的一種特殊關稅制度,其核心是通過優惠稅率維持經濟聯繫。以下是詳細解釋:
1.定義與曆史背景
- 帝國特惠關稅制度(Imperial Preference System)是英國在1932年渥太華會議上與殖民地、自治領及附屬國籤訂的貿易協定。它屬于特惠關稅的一種,即對特定國家或地區進口商品給予特别優惠的稅率或免稅待遇,且第三國不得通過最惠國待遇要求同等優惠。
- 該制度最初稱為“英帝國特惠制”,二戰後調整為“英聯邦特惠制”,直到1973年英國加入歐洲經濟共同體後逐步取消。
2.成員國與主要内容
- 成員國:包括英國及其自治領(如加拿大、澳大利亞)、殖民地(如印度、非洲國家)等。
- 稅率特點:對成員國商品征收的關稅低于最惠國稅率,例如英國對殖民地農産品進口免稅,而殖民地則對英國工業品降低關稅。
3.目的與經濟影響
- 維護英國經濟優勢:通過優惠關稅,英國确保其工業品在殖民地市場的壟斷地位,同時獲取殖民地的廉價原材料。
- 排他性貿易圈:限制其他國家的商品進入英聯邦市場,例如通過高關稅排斥美國、德國等競争對手。
4.終結原因
- 二戰後,隨着殖民地獨立和全球化發展,該制度逐漸失去政治經濟基礎。
- 英國1973年加入歐洲經濟共同體後,因需遵守歐盟統一關稅政策,最終廢止了帝國特惠關稅。
補充說明
- 該制度早期以單方面優惠為主(英國給予殖民地優惠),後期逐漸發展為互惠形式。
- 它是20世紀上半葉國際貿易保護主義的典型代表,對全球貿易格局産生深遠影響。
如需進一步了解曆史細節,可參考相關國際貿易史文獻或英聯邦經濟檔案。
分類
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
别人正在浏覽...
保留款項保險應用程式部分膜性的步進輸入臭單枝夾竹桃堿雛菊鍊總線打漿膠體磨電化學脫鹽法法定抵押法定文件複合程式公共福利管窺钴青合取項虹黃金棘突間肌開關節點科以罰款的處分恐慌口頰普通現金簿青風藤曲線描繪針商塔黴素手動回轉泵天象同構算法危險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