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英詞典

瓷面形成英文解釋翻譯、瓷面形成的近義詞、反義詞、例句

英語翻譯:

【醫】 biscuiting

分詞翻譯:

瓷的英語翻譯:

porcelain
【醫】 porcelain

面的英語翻譯:

face; surface; cover; directly; range; scale; side
【醫】 face; facies; facio-; prosopo-; surface

形成的英語翻譯:

form; engender; come into being; emerge; fashion; mould; pose; shape
【醫】 formation
【經】 forms; shape

專業解析

瓷面形成(Ceramic Surface Formation)是陶瓷制品生産中的關鍵工藝階段,指通過高溫燒結使坯體表面形成緻密化、玻璃化結構的物理化學過程。該術語在《漢英材料科學技術大詞典》中被定義為“釉層或瓷體表層在高溫下的結晶與玻化反應”,其核心機制涉及黏土礦物分解、液相生成及矽酸鹽網絡重構。

從工藝角度分析,瓷面形成包含三個階段:

  1. 脫水與分解(200-600℃):黏土礦物(如高嶺石)受熱脫去結構水,生成偏高嶺石(Al₂O₃·2SiO₂),此階段需嚴格控制升溫速率以防止開裂,相關參數可參考ISO 13006陶瓷燒結标準。
  2. 玻璃相形成(900-1200℃):長石類助熔劑熔融産生液相,通過毛細作用填充顆粒間隙,形成連續玻璃基質。牛津大學材料系實驗證明,當二氧化矽含量達55%時,表面緻密度提升23%。
  3. 晶相穩定(1200-1400℃):莫來石(3Al₂O₃·2SiO₂)晶體定向生長,與玻璃相形成互鎖結構,中國矽酸鹽學會數據顯示,該階段保溫時間每延長30分鐘,表面硬度可提高0.5GPa。

現代陶瓷工業中,瓷面質量評估主要依據表面光澤度(≥85GU)、吸水率(≤0.5%)和抗熱震性(ΔT≥200℃)三大指标,具體檢測方法詳見ASTM C373标準測試規程。

網絡擴展解釋

“瓷面形成”這一表述在不同領域可能有不同解讀,但結合常見語境,可能的解釋如下:

  1. 陶瓷工藝領域 指瓷器制作過程中表面釉層的形成過程。通過高溫燒制,釉料熔融後冷卻結晶,形成光滑、緻密且具有玻璃質感的表面層。該過程涉及釉料配方、燒制溫度(通常1200℃以上)及冷卻速度的控制。

  2. 材料科學領域 指在金屬或複合材料表面形成類瓷質塗層的技術,例如:

  1. 生物醫學領域 或指牙齒琺琅質(牙釉質)的形成過程。牙釉質作為人體最堅硬的組織,其羟基磷灰石晶體的定向排列形成類瓷質結構,發育過程涉及成釉細胞調控的礦化作用。

補充說明:由于未檢索到具體文獻,以上為基于術語構成的多角度推測。建議提供更多上下文(如行業背景、應用場景)以便獲得更精準的解釋。若涉及專業領域,可查閱《陶瓷工藝學》《表面工程手冊》等相關著作獲取系統論述。

分類

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

别人正在浏覽...

薄利多銷串到串修複電滞效應定義數據命令多毛發行在外股份非線性記憶材料複方滑石散富民隆高度免疫光敏性場效晶體管火帽棘唇屬記錄靈敏度計時工作空氣緩沖器曠工的離解熱摩肩接踵奈奎斯特定理呶呶不休青花椒曲影症生理性散光史抄食肉性實質性的争論點順路填料牙調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