觸角地雷英文解釋翻譯、觸角地雷的近義詞、反義詞、例句
英語翻譯:
【機】 antenna mine
分詞翻譯:
觸角的英語翻譯:
antenna; antennae; feeler; tentacle
【醫】 antenna; tentacle; tentaculum
地雷的英語翻譯:
mine; land mine
專業解析
觸角地雷(Chùjiǎo Dìléi)是一種特定類型的反步兵地雷(anti-personnel mine),其名稱形象地描述了其觸發機制——通過類似“觸角”的裝置來引爆。以下是基于軍事術語學和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一、核心定義
-
中文釋義
指依靠物理觸碰(如絆線、壓力杆)引爆的地雷。其引信裝置暴露于地表或近地表,形似“觸角”,當人員或車輛觸碰時觸發爆炸。《中國人民解放軍軍語》将其歸類為“絆發地雷”或“觸發地雷”(來源: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軍語》)。
-
英文對應術語
- Antenna Mine:強調引信裝置的物理延伸特性(如金屬線、杆狀結構),常見于英美軍事文獻。
- Tripwire Mine:專指通過絆線(tripwire)觸發的類型,為子類别(來源:美國陸軍《地雷與爆破手冊》)。
二、工作原理與設計特征
-
觸發機制
地雷主體埋設後,延伸出的絆線(Tripwire)或壓力杆(Pressure Rod)構成“觸角”。當外力(如人員腿部觸碰、車輛碾壓)導緻引信位移,激活擊針引爆主裝藥。
-
戰術用途
- 防禦性部署:用于封鎖通道、雷區外圍預警,延緩敵方步兵推進。
- 心理威懾:可見的絆線增加心理壓力,降低敵方機動速度(來源:英國皇家軍事學院《步兵戰術指南》)。
三、權威技術規範
根據《國際地雷行動标準》(IMAS),觸角地雷需符合以下特征:
- 引信靈敏度:觸發力通常≤15公斤(防步兵标準),确保對單兵有效。
- 破片設計:殼體預置破片或鋼珠,爆炸後形成水平散射,最大化殺傷半徑(來源:聯合國《地雷行動術語手冊》)。
四、相關國際公約
《渥太華禁雷公約》(1997)明确禁止使用、儲存、生産此類反步兵地雷。截至2023年,164個國家籤署該公約(來源:國際禁止地雷運動組織報告)。
參考資料
-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語》. 2011年版.
- U.S. Army. FM 20-32: Mine/Countermine Operations. 2020.
- Royal Military Academy Sandhurst. Infantry Tactics Manual. 2018.
- United Nations. International Mine Action Standards (IMAS). 2019.
- International Campaign to Ban Landmines (ICBL). Landmine Monitor Report. 2023.
網絡擴展解釋
“觸角地雷”是一個軍事術語,指一種通過外部觸角狀引信觸發爆炸的地雷裝置。以下是綜合多來源信息的詳細解釋:
一、基本定義
“觸角地雷”的英文對應詞為antenna mine,其核心特征是通過類似昆蟲觸角的引信裝置實現觸發。這類地雷通常埋設于地表或淺層地下,當目标觸碰外部伸出的金屬觸角時,引信閉合電路引發爆炸。
二、結構與原理
- 雷體:包含炸藥的主體部分,材質多為金屬或塑料。
- 觸角引信:突出于地面的金屬線或杆狀物,通過物理接觸或磁場感應觸發爆炸。
- 起爆機制:觸角受壓或觸碰後,内部電路閉合引燃雷管,進而引爆主裝藥。
三、曆史背景
- 中國是地雷最早的使用國,明代文獻《天工開物》已記載觸發式地雷的構造。
- 現代觸角地雷的發展與20世紀反坦克武器技術相關,例如二戰期間德國改進的防坦克地雷曾采用類似設計。
四、應用場景
主要用于防禦作戰,通過布設雷區實現:
- 阻滞敵方車輛或步兵行進
- 保護戰略要地或補給線
- 配合其他武器形成交叉火力網
五、延伸含義
在網絡語境中,“地雷”可比喻隱藏的風險(如敏感話題),但此含義與軍事術語無直接關聯。
注:如需更專業的軍事參數或部署案例,建議參考《地雷戰技術手冊》等權威資料。
分類
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
别人正在浏覽...
表面總面積潮腐險沉降式離心機唇舌喉的單指令多數據結構單組分推進劑點狀骨骺發育不良負極性概率極限高壓政治論者鈎針廣義鎖歸結過剩性外生骨疣害獸紅細胞内變形體見證交感神經節痙攣性截癱競投塊凝的氯哌斯汀抛光輪任意标度容模濃度四乳的酸堿處理钛箔片電解電容器塔尤那投身蛻皮促進激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