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醫】 dichlorethylarsine; dick; ethyldichlorarsine
二氯乙胂(英文:Ethyl dichloroarsine)是一種含砷有機化合物,化學式為C₂H₅AsCl₂,屬于化學戰劑中的糜爛性毒劑類别。其分子結構由乙基(-C₂H₅)與二氯砷基(-AsCl₂)結合而成,常溫下為無色至淡黃色液體,具有刺激性大蒜氣味,易揮發且毒性強烈。
在軍事史上,二氯乙胂曾被用作化學武器,主要通過對皮膚、眼睛和呼吸道造成嚴重損傷發揮作用。其作用機制涉及砷原子與生物分子(如酶和蛋白質)的硫基結合,導緻細胞功能障礙。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軍隊首次将其投入實戰,後因《禁止化學武器公約》的籤署而逐步被國際社會禁止使用。
根據美國國家醫學圖書館PubChem數據庫記錄,該化合物CAS號為598-14-1,密度1.742 g/cm³,沸點156°C,微溶于水但易溶于有機溶劑。接觸後可引發水疱、肺水腫及全身性砷中毒症狀。國際純粹與應用化學聯合會(IUPAC)将其歸類為B類持久性毒劑,強調需在專業防護條件下儲存與處置。
二氯乙胂是一種有機砷化合物,其化學名稱為乙基二氯胂(Ethyldichloroarsine),化學式為$mathrm{C_2H_5AsCl_2}$。以下是關于它的詳細解釋:
基本性質
常溫下為無色或淡黃色液體,具有刺激性氣味。由于含砷和氯元素,它屬于高毒性化合物,且遇水或水蒸氣會水解生成有毒的氯化氫氣體。
化學特性
安全與儲存
用途與風險
曆史上曾被研究作為化學戰劑,但因國際公約限制,現僅用于極少數工業或科研場景。接觸後可能引發皮膚灼傷、呼吸道損傷及砷中毒。
如需進一步了解其毒理學數據或具體應用,可參考化學品安全數據表(MSDS)或專業文獻。
保磁器背後議論成本表遲鈍谵妄傳動機皮帶輪打靶法彈簧調節丹尼什氏現象迪爾森氏法頂眼多國河流多突的肥厚性腱鞘炎付款憑單記帳員攻讀工資水準規劃設計回擊堅毅基尼利氏鼻孢子蟲金屬殼浸塗法麻醉性昏睡氣性壞疽全面實施釋放程式雙面倍密度軟磁盤鐵心變壓器停機號圖像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