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電】 tropospheric scatter
對流層散射(Tropospheric Scatter)是一種利用大氣對流層(Troposphere)中不規則介質對無線電波的散射效應,實現超視距(Beyond Line-of-Sight)通信的技術。其核心原理是:當高頻無線電波(通常為UHF或SHF頻段,如0.7–5 GHz)投射到對流層(地表以上約10公裡内的大氣層)時,因大氣湍流、溫度梯度或濕度變化形成的不均勻介質(如折射率突變區)會引發電磁波的前向散射(Forward Scatter),使部分信號能量偏轉至地平線以下區域,從而實現數百公裡距離的穩定通信。
中文術語:對流層散射
英文術語:Tropospheric Scatter
定義:
利用對流層大氣不均勻體對無線電波的前向散射作用,實現超視距點對點通信的傳輸方式。其典型通信距離為100–500公裡,不受地表曲率或地形遮擋限制 。
核心物理機制:
$$ L propto frac{f}{d^{7}} cdot theta_c $$
其中 ( f ) 為頻率,( theta_c ) 為散射角,表明高頻信號衰減顯著 。
特性 | 說明 |
---|---|
工作頻段 | 0.7–5 GHz(UHF/SHF),需高發射功率(1–50 kW)及大口徑天線(>10米)補償路徑損耗 |
可靠性 | 受氣象條件影響小,可實現99.9%的鍊路可用率,適用于軍事、應急通信等關鍵場景 |
抗毀性優勢 | 不依賴衛星或中繼站,在核爆或電磁幹擾環境下仍可維持通信 |
ITU-R P.617 建議書《對流層散射傳播預測方法》詳細定義了信道模型與工程設計标準 。
IEEE Transactions on Antennas and Propagation 多篇論文量化分析了湍流強度與散射效率的關聯性 。
[美]國防部《戰術通信系統指南》(MIL-STD-188F)明确将對流層散射列為戰略備份鍊路 。
對流層散射是一種利用大氣層中不均勻介質對無線電波進行散射以實現超視距通信的傳播方式。以下是其核心要點:
對流層散射主要依賴對流層媒質的不均勻性(如溫度、濕度變化形成的湍流團)對超短波或微波的散射作用。當電波進入對流層時,與這些不均勻氣團相互作用,發生前向散射,使信號傳播到視距以外區域(通常可達800-1000公裡)。
目前解釋機制主要有三種:
接收信號存在顯著衰落現象:
現象發現于20世紀30年代,最初觀測到超視距微波傳播,後經研究排除地波/天波傳播機制,最終确立對流層散射理論。
如需更深入的技術參數或最新應用案例,可查閱知網百科及專業通信文獻。
百貨商店半價厚度苯氨脲財産分配殘菖蒲屬城邦戴孝導電材料道路或橋梁的通行稅耳周囊發明者光編碼器關系矩陣環中的碳金屬接觸畸胎學矩陣對策聯歡會例行程式包氯碘奎耐酸套鞋熔化設備杉木商人數組賦值糖廠特魯索氏棘突壓痛點通性脫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