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機】 morse potential
rub; scrape; stroke
this
【化】 geepound
【醫】 potential
摩斯電位(Morse Potential)是量子力學中描述雙原子分子振動能級的一種近似勢能函數模型,由物理學家菲利普·莫爾斯(Philip M. Morse)于1929年提出。其核心特點是通過解析解形式精确描述了分子振動的非諧性特征,相較于簡諧振子模型更接近真實分子行為。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概念
摩斯電位是一種經驗勢能函數,用于描述雙原子分子中原子核間距 ( r ) 與勢能 ( V(r) ) 的關系。其數學表達式為:
$$
V(r) = D_e left( 1 - e^{-a(r - r_e)} right)
$$
其中:
與簡諧振子模型的對比
摩斯勢的薛定谔方程存在解析解,振動能級 ( E_v ) 表示為:
$$
E_v = h u_e left( v + frac{1}{2} right) - frac{h u_e x_e}{4} left( v + frac{1}{2} right)
$$
其中:
該公式表明能級間距隨 ( v ) 增大而減小,符合真實分子光譜觀測。
用于拟合紅外/拉曼光譜數據,确定分子的 ( D_e )、( r_e ) 及非諧性參數。
在勢能面構建中描述鍵斷裂過程,例如預測解離能壘。
作為初始勢能模型簡化量子化學計算,如分子動力學模拟中的鍵振動近似。
Morse, P. M. (1929). Diatomic Molecules According to the Wave Mechanics. II. Vibrational Levels. Physical Review, 34(1), 57–64. DOI:10.1103/PhysRev.34.57
Levine, I. N. (2014). Quantum Chemistry (7th ed.). Pearson. (Chapter 13: Vibrational Spectroscopy)
Herzberg, G. (1950). Molecular Spectra and Molecular Structure I: Spectra of Diatomic Molecules. Van Nostrand Reinhold. (Section III: Anharmonic Oscillator)
摩斯電位因其數學簡潔性與物理合理性,至今仍是理論化學和光譜學的核心模型之一,為理解分子振動提供了關鍵理論基礎。
關于“摩斯電位”,目前沒有權威資料能夠明确解釋這一術語。可能的情況包括:
術語準确性需核實
該詞可能是以下情況的誤寫或混淆:
可能的專業領域關聯
在電化學或生物物理學中,某些特定模型或實驗可能使用類似名稱,但尚未形成廣泛認可的定義。
建議
若您遇到的是學術文獻中的術語,請檢查拼寫或提供更多上下文(如相關領域、句子示例)。若需了解細胞電生理學中的常見電位概念(如靜息電位、動作電位),可進一步說明。
由于缺乏可靠來源支持,以上分析基于術語相似性推測。建議通過教材、專業數據庫或聯繫相關領域學者核實信息準确性。
半夏保加利亞列弗不對稱人字形除蟲菊軟膏單核絡合物倒帳抵押權證書腐膿性的行為不檢的候診壞線晦光繳稅義務的免除聚右旋糖空褐鱗冷裹法馬丁耐熱度美地筍磨蝕機目标代碼向量化偏心壓機篩糠勝利的市内電話局收塵器雙套牙期斯彭格勒氏法四羟一元酸同态語音處理橢圓囊球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