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机】 morse potential
rub; scrape; stroke
this
【化】 geepound
【医】 potential
摩斯电位(Morse Potential)是量子力学中描述双原子分子振动能级的一种近似势能函数模型,由物理学家菲利普·莫尔斯(Philip M. Morse)于1929年提出。其核心特点是通过解析解形式精确描述了分子振动的非谐性特征,相较于简谐振子模型更接近真实分子行为。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概念
摩斯电位是一种经验势能函数,用于描述双原子分子中原子核间距 ( r ) 与势能 ( V(r) ) 的关系。其数学表达式为:
$$
V(r) = D_e left( 1 - e^{-a(r - r_e)} right)
$$
其中:
与简谐振子模型的对比
摩斯势的薛定谔方程存在解析解,振动能级 ( E_v ) 表示为:
$$
E_v = h u_e left( v + frac{1}{2} right) - frac{h u_e x_e}{4} left( v + frac{1}{2} right)
$$
其中:
该公式表明能级间距随 ( v ) 增大而减小,符合真实分子光谱观测。
用于拟合红外/拉曼光谱数据,确定分子的 ( D_e )、( r_e ) 及非谐性参数。
在势能面构建中描述键断裂过程,例如预测解离能垒。
作为初始势能模型简化量子化学计算,如分子动力学模拟中的键振动近似。
Morse, P. M. (1929). Diatomic Molecules According to the Wave Mechanics. II. Vibrational Levels. Physical Review, 34(1), 57–64. DOI:10.1103/PhysRev.34.57
Levine, I. N. (2014). Quantum Chemistry (7th ed.). Pearson. (Chapter 13: Vibrational Spectroscopy)
Herzberg, G. (1950). Molecular Spectra and Molecular Structure I: Spectra of Diatomic Molecules. Van Nostrand Reinhold. (Section III: Anharmonic Oscillator)
摩斯电位因其数学简洁性与物理合理性,至今仍是理论化学和光谱学的核心模型之一,为理解分子振动提供了关键理论基础。
关于“摩斯电位”,目前没有权威资料能够明确解释这一术语。可能的情况包括:
术语准确性需核实
该词可能是以下情况的误写或混淆:
可能的专业领域关联
在电化学或生物物理学中,某些特定模型或实验可能使用类似名称,但尚未形成广泛认可的定义。
建议
若您遇到的是学术文献中的术语,请检查拼写或提供更多上下文(如相关领域、句子示例)。若需了解细胞电生理学中的常见电位概念(如静息电位、动作电位),可进一步说明。
由于缺乏可靠来源支持,以上分析基于术语相似性推测。建议通过教材、专业数据库或联系相关领域学者核实信息准确性。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