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機】 mitscherlich law of isomorphism
米丘立希異質同晶定律(Mitscherlich's Law of Isomorphism) 是晶體化學領域的重要原理,由德國化學家艾爾哈德·米丘立希(Eilhard Mitscherlich)于1819年提出。該定律描述了不同化學物質在結晶時可能形成相同晶型的現象,其核心定義為:
化學組成相似的不同物質,若其晶體結構相同(即同晶型),則這些物質能形成連續的固溶體系列。
以下為詳細解釋與關鍵要點:
異質同晶(Isomorphism)
指不同化學成分的物質(如 ( ce{K2SO4} ) 與 ( ce{K2SeO4} ))具有完全相同的晶體結構(如正交晶系)。這些物質因離子/原子半徑相近(如 ( ce{SO4^{2-}} ) 與 ( ce{SeO4^{2-}} )),在晶格中可相互替換而不改變晶型。
固溶體(Solid Solution)
異質同晶物質可形成成分連續變化的混合晶體(如 ( ce{(K2SO4)_{1-x}(K2SeO4)_x} )),晶格參數隨組成漸變,但晶體結構保持不變。
藥物多晶型篩選中,利用同晶現象設計共晶以改善溶解性(如布洛芬與琥珀酸的共晶)。
通過礦物固溶體成分(如斜長石 ( ce{NaAlSi3O8-CaAl2Si2O8} ))反演岩石形成條件。
合成錳酸镧 ( ce{La_{1-x}Sr_xMnO3} ) 等鈣钛礦固溶體,調控磁性與電導率。
概念 | 異質同晶 | 同質多晶(Polymorphism) |
---|---|---|
定義 | 不同物質具有相同晶型 | 同一物質存在多種晶型 |
實例 | ( ce{K2SO4} ) 與 ( ce{K2CrO4} ) | 碳的同素異形體(石墨/金剛石) |
固溶體形成 | 可形成連續固溶體 | 不同晶型間通常不互溶 |
Mitscherlich, E. (1819).
Über die künstliche Bildung der Mineralien [論礦物的人工形成].
Abhandlungen der Königlichen Akademie der Wissenschaften zu Berlin, 427-436.
(原始文獻,提出同晶定律)
International Union of Crystallography (IUCr).
"Isomorphism" in Crystallography Glossary.
鍊接:https://dictionary.iucr.org/Isomorphism
(權威定義與實例)
Putnis, A. (1992).
Introduction to Mineral Science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第6章詳述固溶體與類質同象)
注:因公開數據庫未收錄米丘立希原始論文全文,建議通過學術圖書館(如德國馬普學會數字館藏)獲取文獻掃描件。現代解釋可參考國際晶體學聯合會(IUCr)的術語标準。
“米丘立希異質同晶定律”是化學領域的一個經典定律,其英文翻譯為Mitscherlich Law of Isomorphism。以下是詳細解釋:
該定律由德國化學家艾爾哈德·米丘立希(Eilhard Mitscherlich) 于19世紀提出,主要研究晶體結構與化學組成的關系。
定律指出:化學組成相似的不同物質,若晶體結構相同(即“同晶”),則可能形成混合晶體(固溶體)。例如,硫酸鉀(K₂SO₄)與硫酸鉻(Cr₂(SO₄)₃)因結構相似可形成同晶現象。
主要應用于礦物學 和晶體化學,用于分析晶體生長、固溶體形成及材料性能調控。
由于搜索結果信息有限,建議進一步查閱權威化學史或晶體學文獻(如《物理化學》《礦物學導論》)獲取更詳細内容。
按位記數制被認為的變幻不定的标量積初期産量醋酸牛兒酯等排性第三優先股釩铋礦分封土地分析會計共磺化物工業過程控制固定化酶虹膜角間隙化學極化間歇式過濾機連續運算流放刑尼龍紙偶氮粉類烹饪學汽鍋鼓起泡點熱載體貯罐日本執業會計師協會十億使遭受極大痛苦痰盂跳轉蹤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