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痰盂(tányú)是漢語中特指一種用于盛放痰液或其他口腔廢棄物的容器,其英文對應詞為“spittoon”或“cuspidor”。從漢英詞典角度解析:
痰盂指口大底小、深度適中的敞口容器,傳統材質多為陶瓷、金屬或搪瓷,部分配有木蓋以減少異味擴散。其核心功能是衛生收納唾液、痰液,常見于20世紀中國家庭及公共場所,後隨衛生習慣改善逐漸被抽水馬桶取代。
在公共衛生史上,痰盂曾被視為文明進步的象征。20世紀初,中國政府推廣痰盂使用以遏制隨地吐痰現象,如1905年《大公報》刊文強調其“防病保民”作用。醫學史研究指出,痰盂在結核病防控初期階段承擔了重要角色(見《中華醫史雜志》2018年刊)。
二者在現代英語中可互換,但“spittoon”更常見于學術文獻(如《牛津英語詞典》收錄用例)。
隨着一次性紙巾普及,痰盂已退出日常使用,但在民俗收藏(如景德鎮古瓷痰盂)、醫療護理(卧床病人用痰盂)及傳統戲曲道具中仍有文化延續。世界衛生組織2002年報告将其列為“特定醫療場景合規器具”(見WHO技術文件HTM-08-02)。
痰盂是一種用于盛放痰液或其他口腔分泌物的容器,多為圓形敞口設計,常見于家庭或公共場所。以下是詳細解釋:
痰盂(拼音:tán yú)由“痰”與“盂”組合而成:“痰”指呼吸道分泌的黏液;“盂”是古代盛液體的器皿。其核心功能是收集吐出的痰液,避免隨地吐痰影響衛生。
隨着公共衛生意識提升,痰盂在公共場所已罕見,但在部分醫療機構或傳統家庭仍有保留。
如需更詳細的曆史圖片或文學作品引用,可查閱《漢典》詞條或近代民俗研究資料。
布羅夫氏溶液布呂克氏試劑單寄生的達松發爾電流電唁點狀牛皮癬第三第國地圖集動聽杜博氏溶素防滑發形動物門鴿房宮阙公益信托社冠狀基底的鹼性硫酸鹽結腸松解術靜力靜電計烤面包用油萘酚磺酸鹽全步染色質核酸生成澱粉的梳解機填飽肚子條文晦澀停止任用韋伯氏腺衛生設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