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化】 Meissner effect
old; stride
this
【化】 geepound
accept; admit; receive
【計】 nano
effect
【醫】 effect
邁斯納效應(Meissner Effect) 指超導體在溫度降至其臨界溫度(Tc)以下時,會表現出完全抗磁性,即内部磁感應強度為零(B=0),從而将外部施加的磁場完全排出體外的物理現象。該效應是超導體的兩個獨立基本特性之一(另一特性為零電阻),由德國物理學家瓦爾特·邁斯納(Walther Meissner)和羅伯特·奧克森菲爾德(Robert Ochsenfeld)于1933年首次實驗發現。
完全抗磁性
超導體進入超導态後,外部磁場無法穿透其内部,磁力線會被完全排斥。這一特性可通過公式 $ abla times mathbf{J} = -frac{1}{mu_0 lambda} mathbf{B}$ 描述($lambda$ 為穿透深度),表明超導體内電流自發形成屏蔽磁場以抵消外場。
與零電阻的區别
邁斯納效應獨立于零電阻現象。例如,理想導體僅能"凍結"已有磁場,而超導體會主動排斥磁場(即使冷卻前已存在磁場)。
原始論文
Meissner, W., & Ochsenfeld, R. (1933). Ein neuer Effekt bei Eintritt der Supraleitfähigkeit. Naturwissenschaften, 21(44), 787–788. DOI:10.1007/BF01504252
(首次實驗觀測報告)
學術機構釋義
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 超導體的邁斯納效應. 鍊接
(中文權威解讀)
經典教材
Tinkham, M. (2004). Introduction to Superconductivity (2nd ed.). Dover Publications. ISBN 0486435032.
(第2章詳述理論模型)
國際組織标準
American Physical Society. Meissner Effect. APS Physics
(曆史背景與物理機制)
邁斯納效應(Meissner effect)是超導體在進入超導态時完全排斥外部磁場的現象,由德國物理學家瓦爾特·邁斯納和羅伯特·奧克森菲爾德于1933年通過錫和鉛的實驗首次發現。以下是其核心要點:
當超導體冷卻至臨界溫度以下時,其内部磁感應強度變為零(即磁場被完全排出),僅在表面形成持續電流以抵消外部磁場。這一現象表明超導态是獨立的熱力學平衡态,與達到該狀态的路徑無關。
邁斯納效應與零電阻現象共同定義了超導态,推動了BCS理論(解釋常規超導機制)的發展,并為高溫超導研究提供實驗基礎。
如需進一步了解技術細節或曆史背景,可參考搜狗百科和今日頭條相關分析。
按比例均攤崩裂力不顧一切的超靈充水促進精神的代替運算釩铋礦法學理論高階層調變呼吸室鍵盤分配器精神變應性克-古二氏影核擴充的二十進制勒福爾氏手術流出角馬鍊球菌美國消費物價指數目視組織木通萍如期付款的利率市秤輸出字母表水利通行卡脫水肌酸瓦得瓦共體積維持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