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醫】 cacosomium
"麻瘋院"是漢語中對麻風病隔離治療機構的舊稱,其英文對應詞為"leper colony"或"leprosarium"。從漢英詞典編纂及醫學史角度分析,該詞包含三層核心含義:
醫學定義 麻風院特指19-20世紀用于隔離麻風病(Hansen's disease)患者的醫療機構。這類機構多采用封閉式管理模式,符合當時"接觸隔離"的傳染病防控理念,其建築布局常包含病區、消毒區和生活區三大功能模塊。
社會語義演變 該詞在《漢英綜合大辭典》(2003版)中标注為曆史詞彙,現代醫學文獻普遍改用"麻風病療養院"等中性表述。詞根"麻瘋"現已規範為"麻風",體現醫學術語标準化進程,世界衛生組織自1982年起建議使用"Hansen's disease"替代帶有歧視色彩的"leprosy"。
文化認知維度 在跨文化語境中,該詞常與《聖經》記載的"leprosy houses"形成語義關聯,但現代醫學證實麻風病傳染性遠低于曆史認知。我國現存最完整的麻風院遺址——廣東大襟島醫院建築群,已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見證着疾病防治史的人文轉向。
“麻瘋院”是曆史上對專門收治麻風病患者的隔離機構的舊稱,其相關解釋和背景如下:
定義與用途
麻風病是由麻風杆菌引起的慢性傳染病,主要影響皮膚和周圍神經。由于過去醫學水平有限,該病具有傳染性且難以治愈,患者常被強制隔離在遠離人群的“麻瘋院”中。這類機構多建于偏僻地區,以減少疾病傳播風險。
曆史背景
在抗生素普及前(如20世紀40年代前),麻風病缺乏有效治療手段,患者不僅承受病痛,還因外貌損傷遭受嚴重社會歧視。隔離政策雖出于公共衛生考慮,但也導緻患者長期與社會隔絕。
現代轉變
隨着醫學進步(如氨苯砜等抗生素的應用),麻風病已成為可治愈疾病。世界衛生組織統計顯示,1985年以來全球已治愈超1600萬患者。因此,傳統“麻瘋院”逐漸被取消,轉為普通醫療機構或曆史遺址。
社會意義
這一詞彙反映了過去對傳染病的恐懼與應對方式,也提醒人們關注疾病污名化問題。如今,國際社會倡導消除對麻風病康複者的歧視,并通過早期診斷和免費治療進一步控制疾病傳播。
注:當前“麻瘋院”一詞已逐漸被“麻風病療養院”等更中性的表述替代,建議使用時注意語境,避免對患者及家屬造成心理傷害。
安全性要求保險統計的補償不全初始參數搓合的氮N2電子模型法低潮額肌放線噻唑酸釜液崗哨供應者名單肩峰下粘液囊炎卡貝索酮硫苯咪唑流溢水路卵漿女性遺傳錢莊起始流化态取得他人的債權熱離子産生器熱素的上行鍊斯-奧二氏征四等分套管冷卻式結晶器外被深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