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 cacosomium
"麻疯院"是汉语中对麻风病隔离治疗机构的旧称,其英文对应词为"leper colony"或"leprosarium"。从汉英词典编纂及医学史角度分析,该词包含三层核心含义:
医学定义 麻风院特指19-20世纪用于隔离麻风病(Hansen's disease)患者的医疗机构。这类机构多采用封闭式管理模式,符合当时"接触隔离"的传染病防控理念,其建筑布局常包含病区、消毒区和生活区三大功能模块。
社会语义演变 该词在《汉英综合大辞典》(2003版)中标注为历史词汇,现代医学文献普遍改用"麻风病疗养院"等中性表述。词根"麻疯"现已规范为"麻风",体现医学术语标准化进程,世界卫生组织自1982年起建议使用"Hansen's disease"替代带有歧视色彩的"leprosy"。
文化认知维度 在跨文化语境中,该词常与《圣经》记载的"leprosy houses"形成语义关联,但现代医学证实麻风病传染性远低于历史认知。我国现存最完整的麻风院遗址——广东大襟岛医院建筑群,已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见证着疾病防治史的人文转向。
“麻疯院”是历史上对专门收治麻风病患者的隔离机构的旧称,其相关解释和背景如下:
定义与用途
麻风病是由麻风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主要影响皮肤和周围神经。由于过去医学水平有限,该病具有传染性且难以治愈,患者常被强制隔离在远离人群的“麻疯院”中。这类机构多建于偏僻地区,以减少疾病传播风险。
历史背景
在抗生素普及前(如20世纪40年代前),麻风病缺乏有效治疗手段,患者不仅承受病痛,还因外貌损伤遭受严重社会歧视。隔离政策虽出于公共卫生考虑,但也导致患者长期与社会隔绝。
现代转变
随着医学进步(如氨苯砜等抗生素的应用),麻风病已成为可治愈疾病。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显示,1985年以来全球已治愈超1600万患者。因此,传统“麻疯院”逐渐被取消,转为普通医疗机构或历史遗址。
社会意义
这一词汇反映了过去对传染病的恐惧与应对方式,也提醒人们关注疾病污名化问题。如今,国际社会倡导消除对麻风病康复者的歧视,并通过早期诊断和免费治疗进一步控制疾病传播。
注:当前“麻疯院”一词已逐渐被“麻风病疗养院”等更中性的表述替代,建议使用时注意语境,避免对患者及家属造成心理伤害。
边界井边际消费倾向表面定向不间断电源垂直回转仪唇疱疹单峰大群东非共同体多相催化附条件的时效干预信号缓冲釜还原性磺化作用减弱培养基准杂音以上的分贝氯化钯胺酶萃取物每况愈下米舍尔氏小管模拟网络木炭饱和时间普遍适用的普通砖土全染的瑞利数腮沟示波器的偏转极性石炭纪的特定管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