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英詞典

粒細胞缺乏症英文解釋翻譯、粒細胞缺乏症的近義詞、反義詞、例句

英語翻譯:

【醫】 agranulemia; agranulocytopenia; agranulocytosis; agranulosis
idiopathic neutropenia; malignant leukopenia
mucositis necroticans agranulocytica; Schultz syndrome
Schultz's angina; Schultz's disease; sepsis agranulocytica
Werner-Schultz disease

分詞翻譯:

粒細胞的英語翻譯:

【醫】 granular cells; granular leukocytes; granule cells; granulocyte

缺乏的英語翻譯:

lack; be devoid of; be scant of; need; short of; want
【醫】 deficiency; deprivation; leipo-; lipo-; poverty
【經】 absence; run low; scarcity; underage

症的英語翻譯:

disease; illness

專業解析

粒細胞缺乏症(Agranulocytosis),又稱粒細胞缺乏症或粒細胞減少症,是一種嚴重的血液系統疾病,主要特征是外周血中中性粒細胞(一種重要的白細胞)數量極度減少或完全缺失。中性粒細胞是人體抵禦細菌和真菌感染的第一道防線,因此該病會導緻患者極易發生嚴重甚至危及生命的感染。

一、核心定義與中英文對照

二、病理機制與病因

粒細胞缺乏症并非單一疾病,而是多種原因導緻骨髓中性粒細胞生成障礙或外周血中性粒細胞破壞加速的結果:

  1. 藥物誘導: 這是最常見的原因。許多藥物可能通過免疫介導或直接骨髓毒性作用導緻粒細胞缺乏。常見藥物包括:
    • 某些抗生素(如複方新諾明、β-内酰胺類)。
    • 抗甲狀腺藥物(如甲巯咪唑、丙硫氧嘧啶)。
    • 抗精神病藥(如氯氮平)。
    • 非甾體抗炎藥(如保泰松)。
    • 抗驚厥藥(如卡馬西平、苯妥英鈉)。
  2. 自身免疫性疾病: 如系統性紅斑狼瘡、類風濕關節炎等,體内産生的自身抗體可能攻擊中性粒細胞或其前體細胞。
  3. 感染: 某些病毒感染(如EB病毒、肝炎病毒、HIV)、嚴重細菌感染(膿毒症)或立克次體感染可暫時抑制骨髓功能或消耗中性粒細胞。
  4. 骨髓疾病: 白血病、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再生障礙性貧血、骨髓轉移癌等可直接損害骨髓造血功能。
  5. 先天性因素: 罕見的遺傳性疾病,如Kostmann綜合征(嚴重先天性中性粒細胞減少症)。
  6. 營養缺乏: 嚴重缺乏維生素B12或葉酸也可影響粒細胞生成。

三、臨床表現與風險

四、診斷與治療原則

  1. 診斷:
    • 血常規: 是确診的關鍵,顯示白細胞總數顯著減少,中性粒細胞比例極低或消失,淋巴細胞相對增多。
    • 骨髓檢查: 有助于鑒别病因(如骨髓抑制、白血病浸潤等),通常顯示粒細胞系成熟障礙(粒細胞“成熟阻滞”)或增生極度低下。
    • 感染源篩查: 血培養、痰培養、咽拭子培養等尋找病原體。
    • 病因排查: 詳細詢問用藥史、排查自身免疫病、感染等。
  2. 治療原則:
    • 立即停用可疑藥物: 對藥物誘導型至關重要。
    • 積極抗感染治療:重中之重。在病原體未明時,需經驗性使用廣譜強效抗生素(覆蓋革蘭氏陰性菌,尤其是銅綠假單胞菌)和抗真菌藥物。根據培養結果和藥敏調整。
    • 支持治療: 隔離保護(如層流病房),口腔護理,維持水電解質平衡,營養支持。
    • 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 常用重組人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 如非格司亭)刺激骨髓産生中性粒細胞,縮短粒細胞缺乏時間,降低感染風險。
    • 治療原發病: 如治療自身免疫病、血液系統腫瘤等。
    • 輸注粒細胞: 僅在極少數嚴重、危及生命且其他治療無效的情況下考慮,效果有限且風險高。

五、預後

預後取決于病因、粒細胞缺乏的嚴重程度和持續時間、感染的控制情況以及是否發生嚴重并發症(如膿毒症、多器官衰竭)。藥物誘導型在及時停藥并積極抗感染和支持治療下,預後相對較好。由惡性腫瘤或嚴重骨髓衰竭引起的粒細胞缺乏預後較差。

參考資料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

粒細胞缺乏症(Agranulocytosis)是一種以外周血中性粒細胞絕對值顯著減少為特征的血液系統疾病,可引發嚴重感染并危及生命。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資料後的詳細解釋:


一、定義與診斷标準

  1. 核心概念:

    • 指外周血中性粒細胞絕對計數持續低于$0.5 times 10/L$(正常成人中性粒細胞占白細胞的50%-70%,絕對值約$2.0 times 10/L$)。
    • 需與“中性粒細胞減少症”區分:後者指中性粒細胞絕對值低于$2.0 times 10/L$(成人)或$1.5 times 10/L$(兒童)。
  2. 分類:

    • 輕度:$1.0 times 10/L$及以上;
    • 中度:$0.5-1.0 times 10/L$;
    • 重度(粒細胞缺乏症):低于$0.5 times 10/L$。

二、病因與發病機制

  1. 主要病因:

    • 藥物反應(最常見):如抗腫瘤藥物、解熱鎮痛藥(如布洛芬)、抗生素(如氯黴素)、抗甲狀腺藥物等。
    • 免疫因素:自身抗體或T細胞攻擊粒細胞,常見于風濕病、系統性紅斑狼瘡等。
    • 感染:病毒(如流感、肝炎病毒)、細菌(如傷寒)或敗血症。
    • 其他:輻射、化學毒物(苯類)、造血系統疾病(白血病、再生障礙性貧血)等。
  2. 機制:

    • 藥物或化學物質直接抑制骨髓造血,或通過免疫反應破壞成熟粒細胞。

三、臨床表現

  1. 典型症狀:

    • 輕度/中度:可能無症狀,或表現為原發病症狀(如乏力、頭暈)。
    • 重度(粒細胞缺乏):突發高熱($>39℃$)、寒戰、咽痛、黏膜潰瘍(口腔、消化道)、敗血症等,嚴重時可緻感染性休克。
  2. 感染部位:

    • 呼吸道(肺炎)、消化道(腸炎)、泌尿生殖道(尿道炎)、皮膚膿腫等。

四、診斷與治療

  1. 診斷方法:

    • 血常規:明确中性粒細胞絕對值。
    • 骨髓檢查:評估造血功能。
    • 其他:抗中性粒細胞抗體、病原學檢測(細菌/病毒)、影像學(CT/X線)等。
  2. 治療原則:

    • 控制感染:廣譜抗生素+抗真菌藥物(如合并真菌感染)。
    • 升粒細胞:重組人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
    • 支持治療:隔離防護(無菌病房)、營養支持等。

五、預後與護理

如需更詳細分類或治療進展,可參考臨床指南或血液專科文獻。

分類

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

别人正在浏覽...

安甯的暴發性破傷風保養與大修出疹前期電流模邏輯多字記錄覆盆子舌高速對裂中子固定總價骨炎漿液囊腫交流複閉斷電器節流襯套機械論卡普隆氏點空氣超淨過濾林克斯氏試驗彌漫性神經膠質增生内腔容積測定法内應變廿二碳酸培柯催化脫氫過程牽涉忘想前囟的燃硫鍋爐山柰屬社會服務神經胰島的水流量熱器訴訟不受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