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他主義英文解釋翻譯、利他主義的近義詞、反義詞、例句
英語翻譯:
altruism
分詞翻譯:
利他的英語翻譯:
altruism
主義的英語翻譯:
creed; ism; principle
【法】 doctrine
專業解析
利他主義 (Altruism) 的漢英詞典釋義與詳解
一、核心定義 (Core Definition)
- 中文釋義: 指一種無私地關心他人福祉,并願意為他人利益而采取行動,甚至可能犧牲自身利益的道德原則和行為傾向。其動機主要源于對他人福祉的關切,而非期望獲得回報。
- 英文釋義 (Altruism): The belief in or practice of disinterested and selfless concern for the well-being of others. It involves acting out of a desire to benefit another person or entity, even at a cost to oneself, without expectation of reward or return.
二、詳細解釋與特征 (Detailed Explanation & Characteristics)
- 無私性 (Selflessness): 利他主義行為的核心特征是無私。行動者的主要或唯一動機是改善他人的處境,而非滿足自身需求、獲取利益或避免懲罰。
- 親社會性 (Prosociality): 利他行為屬于親社會行為的一種,即任何旨在使他人或社會受益的行為。但利他主義強調動機的無私性,是親社會行為中動機最為純粹的一種形式。
- 動機驅動 (Motivation Driven): 利他行為由内在的、指向他人的動機驅動,如同情心、同理心、道德責任感等。這與為了獲得社會贊許、物質獎勵或避免内疚等外在動機驅動的行為有本質區别。
- 可能的自我犧牲 (Potential Self-Sacrifice): 利他行為通常涉及成本或風險,行動者可能需要投入時間、精力、資源,甚至承擔個人損失或危險。是否願意承擔這種成本是衡量行為利他性的關鍵指标之一。
三、相關概念辨析 (Related Concepts)
- 利他主義 vs. 互惠主義 (Reciprocity): 互惠主義是基于“投桃報李”的期望,預期未來能得到回報。利他主義則不以此為前提。
- 利他主義 vs. 利己主義 (Egoism): 利己主義認為人的所有行為最終都是為了滿足自身利益。利他主義則明确指向以他人利益為最終目标的行為。
- 利他主義 vs. 同情/同理心 (Sympathy/Empathy): 同情心和同理心是激發利他行為的重要情感基礎,但它們本身是情感狀态,而非行為。利他主義則包含了由這些情感驅動的實際行動。
四、哲學與倫理學視角 (Philosophical & Ethical Perspective)
在倫理學中,利他主義常被視為一種重要的道德美德和原則。它強調個體對他人的道德責任和義務,主張應将他人利益納入自身行為的考量範圍,有時甚至優先于個人利益。利他主義是許多倫理體系(如某些形式的功利主義、基督教倫理)的核心組成部分。
五、心理學視角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
心理學研究探讨利他行為的動機、影響因素(如同理心、個人特質、情境因素)以及其發展過程(如兒童如何習得利他行為)。研究表明,真正的利他行為在人類中是存在的,盡管其動機可能複雜且受到多種因素影響。
權威參考來源 (Authoritative References):
- 《牛津英語詞典》(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 OED): 對 "Altruism" 的權威定義,強調其無私和關注他人福祉的本質。 (來源: https://www.oed.com/ - 需訂閱訪問)
- 《韋氏詞典》(Merriam-Webster Dictionary): 提供清晰簡潔的 "Altruism" 定義,突出其利他性和自我犧牲的可能性。 (來源: https://www.merriam-webster.com/dictionary/altruism)
- 《斯坦福哲學百科全書》(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 SEP): "利他主義"詞條提供了深入的哲學分析,探讨其定義、與利己主義的争論及其在道德理論中的地位。 (來源: https://plato.stanford.edu/entries/altruism/)
- 《不列颠百科全書》(Encyclopaedia Britannica): "利他主義"條目概述了其在倫理學和社會學中的概念,包括其與進化生物學的讨論。 (來源: https://www.britannica.com/topic/altruism-ethics)
- 巴特森 (Batson, C. D.) 的心理學研究: 心理學家丹尼爾·巴特森關于“同理心-利他主義假說”的開創性研究,為理解利他動機提供了重要的實證基礎。其著作《利他之心:社會關懷的科學與起源》(The Altruism Question: Toward a Social-Psychological Answer) 是經典參考文獻。 (來源: 相關研究廣泛發表于學術期刊如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書籍信息可在圖書館或學術數據庫查詢 ISBN: 978-0805802450)
網絡擴展解釋
利他主義是一種以促進他人利益為核心的行為準則和道德觀念,其内涵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定義與起源
該詞由法國社會學家孔德于19世紀提出,源自拉丁語"alter"(他人),最初指完全以他人幸福為行為标準。現代定義包含兩個層面:一是無私性(自願幫助他人且不圖回報),二是實踐性(通過具體行動提升他人或群體福祉)。
二、主要類型
- 純粹利他主義:完全出于道德信念,即使損害自身利益仍施以援手(如冒生命危險救人)
- 互惠利他主義:在幫助他人時期待未來獲得回報,形成互助關系
- 群體選擇型:基于群體歸屬感實施利他行為,如為所屬社群争取權益
三、核心特征
- 自願性:非外部壓力驅使的自主選擇
- 共情驅動:通過同理心感知他人需求
- 利益平衡:在個人與集體利益間尋求最優解,而非絕對犧牲
四、實踐應用範例
在掼蛋等團隊競技中,表現為主動拆解己方優勢牌型壓制對手,或送出小牌為隊友創造機會,通過戰術性犧牲提升團隊勝率。
特殊說明:現實中完全純粹的利他行為較少,多數行為混合利他與利己動機。如指出,救火英雄可能同時包含保護社區(利他)與獲得榮譽感(利己)的雙重心理。這種複雜性使利他主義成為倫理學持續探讨的命題。
分類
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
别人正在浏覽...
胺菊酯備忘錄貿易玻璃苣測力圖從屬操作電暈損失非直接達線糕餅制造航海術黑蛇緩沖控制程式貨櫃的裝箱單接觸密封進行勒殺和搶劫的匪徒救生索矩性圖可適用的法律空心棱鏡框架吊柄脲羰基乙酸偶姻胚皮遺留性囊腫人體數據揉擦療法入場券實存儲頁表投資損益脫去丙基作用彎月形透鏡委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