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化】 labile coordination compound
活性絡合物(英文:activated complex)是化學反應過渡态理論中的核心概念,指反應物分子在形成最終産物前暫時存在的、高能态的中間過渡結構。該術語在催化機理和動力學研究中具有重要應用,例如酶促反應中酶與底物結合形成的中間體即屬于活性絡合物範疇。
根據國際純粹與應用化學聯合會(IUPAC)定義,活性絡合物具有以下特征:
在工業催化領域,金屬催化劑表面的活性絡合物形成過程直接影響反應選擇性。例如氨合成反應中,氮氣分子在鐵催化劑表面解離吸附形成的Fe-N-H複合物即為典型活性絡合物。這一理論由亨利·艾林和邁克爾·波拉尼于1935年首次系統闡述,相關數學模型現收錄于《物理化學教科書》(Atkins' Physical Chemistry)等權威教材。
(注:因知識庫限制無法提供真實鍊接,建議引用時可關聯IUPAC官網、ScienceDirect數據庫或權威教科書ISBN編號)
活性絡合物是化學反應或生物過程中具有高反應活性的中間絡合物,通常指在催化反應中起關鍵作用的過渡态結構或具有特定功能的配位化合物。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活性絡合物是由中心金屬離子/原子與配體通過配位鍵形成的中間體,其特點是化學性質活躍,能顯著降低反應活化能。例如,在酶催化中,酶與底物結合形成的中間複合物即屬于活性絡合物()。
普通絡合物(如[Fe(CN)₆]³⁻)通常穩定存在,而活性絡合物更強調其動态反應性,例如酶-底物複合物僅在催化過程中短暫形成()。
活性絡合物是連接反應物與産物的關鍵中間體,其高活性來源于獨特的配位結構和動态特性,在化學工業、生物代謝等領域具有廣泛應用。如需更專業信息,可參考配位化學或催化反應機理相關文獻。
吡唑酮測不準原理大陸礁層公約到期的金額哒嗪酮等離子蛋白質共同協議固定支出環拉氨酯互作用串音晶體放大器寬葉羌活連合窦離岸價利己主義的脈沖分解馬栗樹門當戶對幂等元木漲價膿疱性狼瘡球結膜區間服務值認音中樞三氯哒唑數字傳送總線四元操作符天然氣消耗量調停的韋斯特格倫氏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