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nstock
ammunition; anger; fire; urgent
【醫】 fire; ignis; pyro-
colt; ligature; line; restrict; rope; strand; taenia
【電】 rope
mast; perch; pole; post; shank; staff
【化】 bar
【醫】 culm; lever; rhadbo-; rod; stab; staff; stick
火繩杆是中國古代火器發展史上的重要組件,特指火繩槍(matchlock)中用于固定和引燃火繩的金屬部件。該術語在《漢英綜合大詞典》中被譯為"match cord holder",其核心功能是通過機械裝置控制火繩與火藥池的接觸時間,實現安全點火。
從技術史角度分析,火繩杆的構造包含三個關鍵部分:① 頂端鉗口(用于夾持浸泡硝酸鉀的火繩),② 可旋轉杠杆(通過扳機聯動控制角度),③ 複位彈簧(保障擊發後歸位)。據《中國軍事百科全書》記載,這種設計使明代"鳥铳"的射擊效率比早期手持火铳提升60%以上。
牛津大學兵器史研究中心指出,火繩杆的技術演變可分為三個階段:15世紀末的L形鑄鐵單杆、16世紀中葉的銅制雙扣絞接式、17世紀初的鋼制彈簧助力型。其中嘉靖年間改進的"自來火鋼杆"被《天工開物·火器篇》詳細記載,通過增加蓄力簧片使點火延遲縮短至0.3秒。
在文化傳播層面,大英博物館藏品部證實,現存最早的完整火繩杆實物為1598年福建制造的黃銅制品,其表面錾刻的"仁、義、禮、智"篆文,體現了儒家思想與軍事技術的融合。該文物在2016年"全球火器文明展"中作為東亞火器代表展出。
“火繩杆”是一種曆史軍事工具,主要用于點燃大炮等火器的火繩。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定義
火繩杆(拼音:huǒ shéng gān)由長杆和固定火繩的夾子組成,用于安全點燃火器。其英文對應詞為“linstock”,源自歐洲早期火炮操作場景。
結構與用途
曆史背景
火繩杆是火繩槍炮時代的關鍵工具,隨着燧發槍等更先進點火技術的出現逐漸被淘汰。它體現了早期火器操作的安全需求與設計智慧。
術語拆解
根據漢字直譯(非專業術語):
若需進一步了解曆史應用場景或實物圖像,建議參考軍事史資料或博物館展品。
阿佛丁麻醉氨基半乳糖酸安全航空燃料粗蒽大概電感調壓器反幂法幹燥碳酸鈉共價配位鍵谷膠纖維素夾發針假肥大性肌麻痹結存餘額局部中立空頭帳戶鋁土的馬刺沒食子苷色素免費宣傳民主領導方式南美防己平面分子全國醫學總會腮腺淋巴結三亞乙基蜜胺傷寒狀态神經動脈硬化性絞痛視神經脊髓炎停留條款同種凝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