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肥大性肌麻痹英文解釋翻譯、假肥大性肌麻痹的近義詞、反義詞、例句
英語翻譯:
【醫】 juvenile muscular atrophy; pseudohypertrophic muscular paralyses
分詞翻譯:
假肥大的英語翻譯:
【醫】 false hypertrophy; pseudohypertrophy; simulated hypertrophy
肌 * 英語翻譯:
【醫】 myoparalysis; myoparesis; myoplegia
專業解析
假肥大性肌麻痹(Pseudohypertrophic Muscular Paralysis),在醫學領域更常被稱為杜興氏肌營養不良症(Duchenne Muscular Dystrophy, DMD),是一種嚴重的遺傳性神經肌肉疾病。
-
術語解析與定義
- 假肥大 (Pseudohypertrophy): 這是該術語的核心特征之一。指某些肌肉群(尤其是小腿腓腸肌)在外觀上顯得異常肥大、粗壯。然而,這種“肥大”并非真正的肌肉組織增長和力量增強,而是由于肌纖維被破壞後,被脂肪組織和結締組織(纖維化)所填充和替代造成的假象。因此是“假性”肥大。
- 肌麻痹 (Muscular Paralysis): 此處的“麻痹”并非指完全癱瘓(尤其在疾病早期),而是指肌肉進行性的無力和功能喪失。患者肌肉力量持續減弱,導緻運動能力下降,最終會累及呼吸肌和心肌,嚴重影響生命功能。它描述了肌肉功能進行性喪失的狀态。
- 綜合定義: “假肥大性肌麻痹”描述的是一種以特定肌肉(如腓腸肌)出現假性肥大為早期顯著特征,并伴隨全身骨骼肌進行性無力、萎縮,最終導緻運動功能喪失甚至累及心肺功能的遺傳性肌肉疾病。其本質是抗肌萎縮蛋白(dystrophin)基因突變導緻的肌細胞膜不穩定和進行性壞死。
-
病理特征(假肥大的本質)
- 假肥大現象最常見于小腿的腓腸肌(calf muscles),也可能出現在其他肌肉如舌肌、臀肌等。
- 隨着疾病進展,這些看似肥大的肌肉内部,正常的、具有收縮功能的肌纖維會逐漸被分解、破壞和丢失。
- 分解的肌纖維區域會被無收縮功能的脂肪細胞(adipose tissue)和纖維結締組織(fibrous connective tissue)所浸潤和取代。
- 這種脂肪和纖維組織的堆積使得肌肉在外觀上體積增大,觸感可能堅硬或有韌性,但實際肌肉力量和功能卻顯著下降,形成“外強中幹”的假象。
-
臨床表現(肌麻痹的體現)
- 進行性肌無力: 通常在兒童早期(3-5歲)出現症狀,如走路晚、易跌倒、奔跑和跳躍困難、爬樓梯費力(需用手撐腿)、從地上站起困難(Gowers征陽性)。
- 運動能力喪失: 肌無力逐漸加重,通常在7-12歲左右喪失獨立行走能力,需使用輪椅。
- 肌肉萎縮: 隨着假肥大肌肉功能的進一步喪失,最終這些肌肉也會出現萎縮。
- 關節攣縮和脊柱側彎: 由于肌肉力量不平衡和活動減少導緻。
- 心肺功能受累: 疾病後期,呼吸肌和心肌(心肌病)無力是危及生命的主要原因。
- 其他: 可能伴有學習困難、認知障礙(非必然)、語言發育延遲等。
-
遺傳基礎
- 假肥大性肌麻痹(DMD)是一種X連鎖隱性遺傳病。緻病基因(DMD基因)位于X染色體上。
- 主要影響男性。女性多為攜帶者,通常不發病或症狀輕微,但可将突變基因遺傳給後代。
- DMD基因編碼抗肌萎縮蛋白(dystrophin),該蛋白對維持肌細胞膜的結構完整性和穩定性至關重要。基因突變導緻dystrophin蛋白完全缺失或功能嚴重缺陷,使得肌細胞在收縮過程中容易受損、壞死。
-
診斷
- 診斷依據包括臨床表現、家族史、血液檢查(肌酸激酶CK顯著升高)、肌電圖(EMG)、肌肉活檢(顯示肌纖維壞死、再生、結締組織增生、dystrophin缺失)和基因檢測(确診的金标準)。
權威參考資料:
- 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遺傳和罕見病信息中心 (GARD): 提供關于杜興肌營養不良症的詳細概述,包括症狀、病因、遺傳模式和治療管理。這代表了政府衛生機構的權威信息。 (來源: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 Genetic and Rare Diseases Information Center)
- 梅奧診所 (Mayo Clinic): 提供面向患者的杜興肌營養不良症綜合信息,涵蓋症狀、原因、診斷、治療和應對策略。代表了頂級醫療機構的臨床觀點。 (來源:Mayo Clinic)
- Muscular Dystrophy Association (MDA): 專注于神經肌肉疾病的領先非營利組織。其網站提供深入的疾病信息、研究進展和支持資源。 (來源:Muscular Dystrophy Association)
- 《神經肌肉疾病的病理學》(Pathology of Neuromuscular Disease)等專業醫學教科書: 詳細描述了假肥大性肌營養不良(DMD)的肌肉病理變化,包括假肥大的組織學基礎(脂肪和纖維組織浸潤)。 (來源:Standard Pathology Textbooks, e.g., Carpenter S, Karpati G. Pathology of Skeletal Muscl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歐洲神經病學學會(EAN)或美國神經病學學會(AAN)的臨床實踐指南: 提供基于循證醫學的杜興肌營養不良症診斷和管理指南。 (來源:European Academy of Neurology / American Academy of Neurology Practice Guidelines)
網絡擴展解釋
假肥大性肌麻痹一般指假肥大型肌營養不良症(Duchenne Muscular Dystrophy,DMD),是一種遺傳性肌肉退行性疾病。以下是詳細解釋:
1.疾病定義
屬于X染色體隱性遺傳病,主要因抗肌萎縮蛋白(dystrophin)基因突變導緻。該蛋白缺失使肌肉細胞膜穩定性受損,引發進行性肌肉萎縮和脂肪組織浸潤。
2.臨床表現
- 假性肥大:常見于腓腸肌(小腿後側),因脂肪和結締組織增生導緻肌肉外觀肥大但功能喪失。
- 進行性肌無力:2-5歲起病,表現為走路晚、易跌倒、爬樓梯困難,後期波及上肢和呼吸肌。
- Gowers征:患兒需用手撐腿輔助站立,提示近端肌無力。
- 心髒受累:部分患者出現心肌病變或心律失常。
3.遺傳機制
- 基因突變:位于Xp21.2的DMD基因突變(如缺失、重複或點突變)。
- 遺傳方式:男性發病率高(女性為攜帶者),男性患者無法傳遞緻病基因給兒子,但女兒必為攜帶者。
4.診斷方法
- 血清肌酸激酶(CK):顯著升高(正常值的50-100倍)。
- 基因檢測:通過MLPA或全外顯子測序确認突變。
- 肌肉活檢:顯示肌纖維壞死和dystrophin蛋白缺失。
5.治療與管理
- 激素治療:潑尼松可延緩肌無力進展。
- 康複訓練:維持關節活動度,延緩攣縮。
- 基因療法:外顯子跳躍(如eteplirsen)或基因替代療法處于臨床試驗階段。
目前尚無根治方法,建議患者通過神經内科或遺傳咨詢專科進一步評估。若需具體治療方案,請咨詢專業醫生并結合個體情況制定。
分類
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
别人正在浏覽...
暗電流胺氣阿-提二氏綜合征辯證法表的颠倒短音符非和電路封港弗拉奎複數類型語句格蘭第菊國際金融機構混亂的霍格特氏手法角質的解氣集垢袋記錄冊塊鍊接逆性月經諾卡氏菌科貧窮或缺乏資源的國家熔塊上後尖使用類型順序存取存儲器索道套接的脫氫醋酸違反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