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蘆七英文解釋翻譯、葫蘆七的近義詞、反義詞、例句
英語翻譯:
【醫】 Ligularia sibirica
分詞翻譯:
葫蘆的英語翻譯:
calabash; cucurbit; gourd
【醫】 cucurbit; Lagenaria vulgaris Ser
七的英語翻譯:
seven
【醫】 hepta-; segtem; Sept.
專業解析
葫蘆七(Húlúqī)是中藥名,指菊科植物腎葉橐吾(Ligularia fischeri)的幹燥根及根莖。其名稱源于其根莖形态常呈結節狀膨大,形似葫蘆,且傳統分類中常與其他“七”類藥材(如竹節七、鈕子七)并稱。以下是基于植物學、生藥學及傳統應用的詳細解釋:
一、植物學定義與特征
葫蘆七的基原植物為腎葉橐吾(Ligularia fischeri),屬菊科橐吾屬多年生草本。其關鍵特征包括:
- 根莖形态:根莖粗短,密生多數細長須根,表面棕褐色,具環狀節痕,形似串連的小葫蘆。
- 葉片特征:基生葉腎形或心形,邊緣具鋸齒,葉脈掌狀,葉柄長而基部鞘狀抱莖。
- 花果特征:頭狀花序排列成總狀,花黃色,瘦果圓柱形,冠毛污白色(《中國植物志》)。
二、藥用部位與性味功效
1. 藥用部位
以秋季采挖的幹燥根及根莖入藥,洗淨後曬幹或切片使用(《中華本草》)。
2. 性味歸經
- 性味:辛、微苦,溫(《中藥大辭典》)。
- 歸經:歸肺、肝經。
3. 傳統功效
- 活血止痛:用于跌打損傷、風濕痹痛。
- 止咳化痰:主治咳嗽痰多、氣喘。
- 解毒消腫:外敷治癰腫瘡毒(《全國中草藥彙編》)。
三、現代研究與臨床應用
1. 化學成分
含橐吾酮、倍半萜類、揮發油及有機酸等成分,其中倍半萜類化合物具有抗炎活性(《藥用植物學》)。
2. 藥理作用
- 抗炎鎮痛:提取物可抑制炎症因子釋放。
- 鎮咳祛痰:實驗顯示其水煎劑能促進氣管分泌(《中藥藥理與應用》)。
- 抗菌: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等有一定抑制作用。
3. 臨床配伍
- 配紅花、當歸:增強活血療傷之效。
- 配杏仁、紫菀:用于痰多咳喘(《臨床中藥學》)。
四、名稱辨析與混淆品種
1. 别名考據
葫蘆七亦稱“腎葉橐吾”、“馬蹄當歸”(東北地區),或誤稱“山紫菀”(需與正品紫菀區别)(《中藥品種論述》)。
2. 易混藥材
- 紫菀(Aster tataricus):菊科紫菀屬,根莖簇生細根,功效偏重化痰止咳。
- 九節菖蒲:毛茛科植物,根莖細長節密,功能開竅化痰(《藥材鑒别手冊》)。
五、權威文獻參考
- 《中華本草》(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編)
收載葫蘆七的基原、性味及傳統應用。
- 《中國植物志》(科學出版社)
詳述腎葉橐吾的植物形态與分布。
- 《中藥大辭典》(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記載其性味歸經及配伍方例。
- 《全國中草藥彙編》(人民衛生出版社)
概述其功效與民間用法。
提示:葫蘆七需在醫師指導下使用,避免與形态相近的有毒植物(如某些橐吾屬植物)混淆。
網絡擴展解釋
葫蘆七是一種中藥材,以下從多個方面進行詳細解釋:
一、植物學信息
葫蘆七為菊科植物腎葉橐吾的根及根莖,學名Ligularia fischeri,屬于雙子葉植物綱菊目。其根莖短粗,基生葉呈腎形,邊緣有細鋸齒,主要分布于中國東北及内蒙古、山西、陝西、甘肅等地。
二、别名與藥材特征
- 别名:大救駕、荷葉七(陝西中草藥)、山紫菀(山西中草藥)。
- 藥材特征:幹燥根多扭曲成團狀,表面灰黃棕色,斷面黃白色,有特殊香氣,味辛辣。
三、藥用功效與主治
- 核心功效:
- 理氣活血、止痛:用于跌打損傷、勞傷、腰腿痛。
- 止咳祛痰:治療咳嗽氣喘、百日咳、肺癰咯血。
- 擴展應用(部分來源提及):
- 清熱解毒:緩解口腔潰瘍、咽喉腫痛。
- 産後調理:改善氣血虧虛挾瘀型惡露不絕。
四、用法與禁忌
- 用法:内服煎湯,1~3克;或研末沖服。
- 禁忌:陰虛體質、肺熱幹咳者慎用;忌食漿水。
五、化學成分
含異戊烯酸呋喃橐吾酮、橐吾烯酮等活性成分,可能與藥效相關。
提示:具體用藥需遵醫囑,不同病症的配伍和劑量可能有所差異。更多完整信息可參考《陝西中草藥》《山西中草藥》等文獻。
分類
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
别人正在浏覽...
波摩那沙門氏菌部分性腸疝槽牙成形機檔案保管人大冤案泛生論反應程度發用優列蘇非粘性流輻射護牆航程保險單黃夾苷B還原染料回流液之溝流接觸額定經肛聚碘乙烯兩分聯結裝置離子交換色譜法輪狀的羅惹氏反應平均動Ж架普裡米酮強制測量強制改造人工電報特種黃銅土地的剩餘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