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件間存取控制英文解釋翻譯、固件間存取控制的近義詞、反義詞、例句
英語翻譯:
【計】 inter-firmware access control
分詞翻譯:
件的英語翻譯:
a unit; letter
間的英語翻譯:
among; between; separate; sow discord; space
【化】 meta-
【醫】 dia-; inter-; meta-
存取控制的英語翻譯:
【計】 access control
專業解析
固件間存取控制(Firmware-to-Firmware Access Control)是指在一個嵌入式系統或計算設備中,運行在不同硬件組件(如主處理器、協處理器、外設控制器)上的固件程式之間,對共享資源(如内存區域、寄存器、特定功能模塊)進行受控訪問的機制。其核心目标是确保系統安全、穩定和可靠運行,防止未授權或惡意的固件相互幹擾或竊取敏感數據。
核心含義解析:
-
主體與客體:
- 主體 (Subject): 發起訪問請求的固件實體。例如,運行在基帶處理器上的固件嘗試訪問運行在安全元件(SE)或可信執行環境(TEE)上的固件所管理的安全密鑰區域。
- 客體 (Object): 被訪問的資源或服務。這可以是特定的内存地址範圍、硬件寄存器、加密引擎、傳感器數據接口或其他固件提供的功能模塊。
-
存取控制 (Access Control):
- 指系統依據預定義的安全策略,決定一個主體(固件A)是否有權限對客體(固件B管理的資源X)執行特定操作(如讀、寫、執行)。
- 控制機制通常在硬件層面實現(如内存保護單元 MPU、内存管理單元 MMU、系統内存管理單元 SMMU/IOMMU,或專用的硬件信任根 Root of Trust),或在受保護的固件運行環境(如 TEE)内由安全監控程式或微内核強制執行。
-
固件間 (Firmware-to-Firmware):
- 強調控制發生在同一設備内不同固件實例或組件之間,而非用戶應用程式與操作系統之間,或用戶與系統之間。這通常發生在操作系統啟動之前(Boot階段)或與操作系統并行運行(Runtime)的底層環境中。
- 例如:設備啟動時,Boot ROM 固件驗證并加載下一階段引導加載程式(Bootloader);安全固件(如 TEE OS)管理對高價值資産(如指紋數據、支付憑證)的訪問,阻止主操作系統固件或其他非授權固件的直接讀取。
關鍵目标與重要性:
- 隔離 (Isolation): 防止一個固件組件(尤其是被入侵或存在漏洞的)越權訪問或破壞其他關鍵固件(如安全啟動鍊、加密引擎固件、管理程式 Hypervisor)的代碼或數據。
- 最小權限 (Least Privilege): 每個固件組件僅被授予完成其特定任務所必需的最小權限,減少攻擊面。例如,負責藍牙連接的固件無需訪問存儲加密密鑰的區域。
- 數據保密性與完整性 (Confidentiality & Integrity): 保護敏感數據(如加密密鑰、生物特征模闆)不被未授權固件讀取或篡改;确保關鍵固件代碼不被惡意修改。
- 系統穩定性 (Stability): 防止因固件間的錯誤訪問(如寫入隻讀區域、錯誤配置寄存器)導緻系統崩潰或不可預測行為。
- 防禦供應鍊攻擊與惡意固件: 在複雜的設備供應鍊中,固件間存取控制是防禦植入的惡意固件或利用漏洞進行橫向移動的關鍵防線。
實現方式:
- 硬件隔離機制: 利用芯片提供的硬件特性,如 ARM TrustZone(劃分安全世界與非安全世界)、Intel SGX(飛地)、RISC-V 的物理内存保護(PMP)或基于 IOMMU/SMMU 的設備隔離。這些硬件機制為不同固件劃分了受保護的内存域和訪問權限。
- 安全監控程式/微内核: 在特權層運行的安全軟件(如 OP-TEE、seL4 microkernel)負責仲裁不同固件域之間的訪問請求,強制執行安全策略。
- 基于策略的訪問控制模型: 如自主訪問控制(DAC)、強制訪問控制(MAC,如 SELinux 在嵌入式領域的應用)或基于角色的訪問控制(RBAC),被應用于固件間交互的接口。
- 安全消息傳遞/IPC: 固件間通過定義良好、經過認證和加密的進程間通信(IPC)通道進行交互,而非直接訪問對方内存,由可信中介(如 TEE OS)管理訪問。
固件間存取控制是現代嵌入式系統和物聯網設備安全架構的基石。它通過在硬件和底層軟件層面建立嚴格的隔離和權限管理規則,确保不同固件組件在共享系統資源時能夠安全、有序地協作,有效防禦針對固件層的複雜攻擊,保障設備的核心安全屬性和可靠運行。
參考來源:
- ARM Limited. (2020). Arm® Security for the Next Billion Devices. (闡述硬件隔離機制如 TrustZone 在固件安全中的作用)
- GlobalPlatform. (2021). TEE System Architecture v1.2. (定義可信執行環境中固件間安全交互的規範)
- NIST Special Publication 800-193. (2018). Platform Firmware Resiliency Guidelines. (強調固件組件隔離和訪問控制對平台安全啟動和運行的重要性)
網絡擴展解釋
“固件間存取控制”是信息安全領域的重要概念,結合存取控制的基本原理與固件特性,其核心含義如下:
一、定義解析
指在固件層面或不同固件模塊之間,通過權限管理機制控制對硬件資源或系統功能的訪問。例如嵌入式系統中,CPU固件與外圍設備固件之間的數據交互權限控制。
二、核心要素
-
權限分級
采用類似操作系統中的訪問控制模型(如DAC、MAC),為不同固件模塊分配讀寫/執行權限。提到主體驗證身份後,通過訪問令牌獲取資源權限。
-
安全邊界劃分
通過内存隔離技術(如TrustZone)建立固件間的訪問屏障,所述「受保護對象」在此場景可指特定寄存器或存儲區域。
-
策略實施點
在固件加載階段進行數字簽名驗證,确保隻有授權固件可執行。這與中「用戶鑒别」機制在原理上相通。
三、典型應用
- BIOS/UEFI固件對硬件配置的訪問控制
- 物聯網設備中通信固件與傳感器固件的交互權限
- 車載ECU固件間的數據共享策略
注:該概念是硬件安全擴展(如Intel SGX、ARM TrustZone)的基礎機制,實際實現涉及加密協處理器與安全啟動鍊的配合。完整技術規範可參考NIST SP 800-193标準。
分類
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
别人正在浏覽...
别肉桂酸不對稱脈穿堂風除草者氮化矽工藝等張比容電弧切割電腦程式疊代正則性定率餘額遞減法端儀器粉碎骨折黃羽扇豆鹼機能整體性開戒勞動立法領事簽證費磷酸葡糖酸脫氫酶龍膽排隊延遲胼骶體池前房角穿刺認股合同軟化劑生長結十面體瞬時描述損傷率未解除的破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