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件间存取控制英文解释翻译、固件间存取控制的近义词、反义词、例句
英语翻译:
【计】 inter-firmware access control
分词翻译:
件的英语翻译:
a unit; letter
间的英语翻译:
among; between; separate; sow discord; space
【化】 meta-
【医】 dia-; inter-; meta-
存取控制的英语翻译:
【计】 access control
专业解析
固件间存取控制(Firmware-to-Firmware Access Control)是指在一个嵌入式系统或计算设备中,运行在不同硬件组件(如主处理器、协处理器、外设控制器)上的固件程序之间,对共享资源(如内存区域、寄存器、特定功能模块)进行受控访问的机制。其核心目标是确保系统安全、稳定和可靠运行,防止未授权或恶意的固件相互干扰或窃取敏感数据。
核心含义解析:
-
主体与客体:
- 主体 (Subject): 发起访问请求的固件实体。例如,运行在基带处理器上的固件尝试访问运行在安全元件(SE)或可信执行环境(TEE)上的固件所管理的安全密钥区域。
- 客体 (Object): 被访问的资源或服务。这可以是特定的内存地址范围、硬件寄存器、加密引擎、传感器数据接口或其他固件提供的功能模块。
-
存取控制 (Access Control):
- 指系统依据预定义的安全策略,决定一个主体(固件A)是否有权限对客体(固件B管理的资源X)执行特定操作(如读、写、执行)。
- 控制机制通常在硬件层面实现(如内存保护单元 MPU、内存管理单元 MMU、系统内存管理单元 SMMU/IOMMU,或专用的硬件信任根 Root of Trust),或在受保护的固件运行环境(如 TEE)内由安全监控程序或微内核强制执行。
-
固件间 (Firmware-to-Firmware):
- 强调控制发生在同一设备内不同固件实例或组件之间,而非用户应用程序与操作系统之间,或用户与系统之间。这通常发生在操作系统启动之前(Boot阶段)或与操作系统并行运行(Runtime)的底层环境中。
- 例如:设备启动时,Boot ROM 固件验证并加载下一阶段引导加载程序(Bootloader);安全固件(如 TEE OS)管理对高价值资产(如指纹数据、支付凭证)的访问,阻止主操作系统固件或其他非授权固件的直接读取。
关键目标与重要性:
- 隔离 (Isolation): 防止一个固件组件(尤其是被入侵或存在漏洞的)越权访问或破坏其他关键固件(如安全启动链、加密引擎固件、管理程序 Hypervisor)的代码或数据。
- 最小权限 (Least Privilege): 每个固件组件仅被授予完成其特定任务所必需的最小权限,减少攻击面。例如,负责蓝牙连接的固件无需访问存储加密密钥的区域。
- 数据保密性与完整性 (Confidentiality & Integrity): 保护敏感数据(如加密密钥、生物特征模板)不被未授权固件读取或篡改;确保关键固件代码不被恶意修改。
- 系统稳定性 (Stability): 防止因固件间的错误访问(如写入只读区域、错误配置寄存器)导致系统崩溃或不可预测行为。
- 防御供应链攻击与恶意固件: 在复杂的设备供应链中,固件间存取控制是防御植入的恶意固件或利用漏洞进行横向移动的关键防线。
实现方式:
- 硬件隔离机制: 利用芯片提供的硬件特性,如 ARM TrustZone(划分安全世界与非安全世界)、Intel SGX(飞地)、RISC-V 的物理内存保护(PMP)或基于 IOMMU/SMMU 的设备隔离。这些硬件机制为不同固件划分了受保护的内存域和访问权限。
- 安全监控程序/微内核: 在特权层运行的安全软件(如 OP-TEE、seL4 microkernel)负责仲裁不同固件域之间的访问请求,强制执行安全策略。
- 基于策略的访问控制模型: 如自主访问控制(DAC)、强制访问控制(MAC,如 SELinux 在嵌入式领域的应用)或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RBAC),被应用于固件间交互的接口。
- 安全消息传递/IPC: 固件间通过定义良好、经过认证和加密的进程间通信(IPC)通道进行交互,而非直接访问对方内存,由可信中介(如 TEE OS)管理访问。
固件间存取控制是现代嵌入式系统和物联网设备安全架构的基石。它通过在硬件和底层软件层面建立严格的隔离和权限管理规则,确保不同固件组件在共享系统资源时能够安全、有序地协作,有效防御针对固件层的复杂攻击,保障设备的核心安全属性和可靠运行。
参考来源:
- ARM Limited. (2020). Arm® Security for the Next Billion Devices. (阐述硬件隔离机制如 TrustZone 在固件安全中的作用)
- GlobalPlatform. (2021). TEE System Architecture v1.2. (定义可信执行环境中固件间安全交互的规范)
- NIST Special Publication 800-193. (2018). Platform Firmware Resiliency Guidelines. (强调固件组件隔离和访问控制对平台安全启动和运行的重要性)
网络扩展解释
“固件间存取控制”是信息安全领域的重要概念,结合存取控制的基本原理与固件特性,其核心含义如下:
一、定义解析
指在固件层面或不同固件模块之间,通过权限管理机制控制对硬件资源或系统功能的访问。例如嵌入式系统中,CPU固件与外围设备固件之间的数据交互权限控制。
二、核心要素
-
权限分级
采用类似操作系统中的访问控制模型(如DAC、MAC),为不同固件模块分配读写/执行权限。提到主体验证身份后,通过访问令牌获取资源权限。
-
安全边界划分
通过内存隔离技术(如TrustZone)建立固件间的访问屏障,所述「受保护对象」在此场景可指特定寄存器或存储区域。
-
策略实施点
在固件加载阶段进行数字签名验证,确保只有授权固件可执行。这与中「用户鉴别」机制在原理上相通。
三、典型应用
- BIOS/UEFI固件对硬件配置的访问控制
- 物联网设备中通信固件与传感器固件的交互权限
- 车载ECU固件间的数据共享策略
注:该概念是硬件安全扩展(如Intel SGX、ARM TrustZone)的基础机制,实际实现涉及加密协处理器与安全启动链的配合。完整技术规范可参考NIST SP 800-193标准。
分类
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
别人正在浏览...
崩格氏定律编译时错误笔形波束天线博斗出港许可吹气音等参有限元非金属添加剂分子损害负疚高温溶胶唤间隔物狡辩者寄存器指示位经济成本晶体学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类推适用离子筛氯化一氯三氨络亚铂面成形术燃料的主体部分三胎舌不动症水性好的人四倍字长塑脱纤维作用挖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