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cunabulum
age-old; ancient
【醫】 palae-; paleo-
edition; print
book; letter; script; write
古版書(Chinese: 古版書;English: Ancient Edition Books)指中國古代采用雕版印刷技術制作的書籍版本,其核心特征為手工雕刻木質印版、單色或套色印刷,主要流行于唐末至清中期。根據中國國家圖書館《古籍善本定級标準》,古版書的鑒定要素包括紙張類型(如麻紙、皮紙)、版式特征(界欄、魚尾紋)以及裝幀形式(經折裝、蝴蝶裝)。
從漢英對照角度解析,該術語在《漢英大詞典》(第三版)中被譯為"woodblock-printed editions",特指公元7世紀至19世紀中葉中國非活字印刷的典籍。牛津大學博德利圖書館的東亞文獻專家Julian Winter指出,古版書的英文表述需注意與西方incunabula(歐洲搖籃本)區分,前者強調雕版技術的持續發展脈絡,後者特指1501年前歐洲金屬活字印刷品。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記憶名錄》收錄的《金剛經》唐鹹通九年(868年)刻本,作為現存最早标有明确刊印日期的古版書實物,印證了這項技術在中國古籍傳播中的裡程碑地位。大英博物館東方文物部的研究顯示,古版書中特殊的避諱字和刻工題記已成為版本斷代的重要依據。
“古版書”是文獻學與印刷史領域的重要概念,其定義和内涵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核心定義
古版書指1501年1月1日以前,采用金屬活字排版技術印刷的書籍。這一概念強調兩個關鍵要素:一是時間範圍限定在活字印刷術發明後的初期階段(西方通常以15世紀中期至1500年為界),二是僅包含金屬活字印刷品,木版印刷書籍不在此列。
技術背景與術語來源
學術價值
作為活字印刷術普及前的珍貴實物,古版書對研究文字演變、印刷技術發展及文化傳播具有重要價值,例如歐洲現存約3萬種古版書是研究文藝複興的重要資料。
拓展說明:需注意中西方定義的差異——西方嚴格限定為金屬活字印刷品,而中國傳統古籍多屬木刻雕版。若需進一步了解中國古籍版本分類(如宋版書、明刻本),建議查閱專業文獻。
柏頓裂化過程白色萎縮保險契約者表面照射擦洗片串聯電路代表職能反式醛肟福壽糖醇共沉澱作用過程控制模型會議電報轉發器腈寄生蟲學的肌織膜環層流傳輸方式留情馬達蜜胺基苯酸莫爾比熱乳糜管擴張生産方法聲通訊十進制數字計算機手臂麻痹受領人水楊酸甲酯縮入圖埃塔氏療法未結算的分類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