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醫】 Koeppe nodules
a branch of academic study; family; pass a sentence; section
【化】 family
【醫】 department; family; family systematic
【經】 accountant's department; division head; section
general; universal
family name; surname
node; nodus; nub; nubble; protuberance; tuber; tubercle; tuberosity
【醫】 node; nodositas; nodosity; nodus; noeud; tuber; tubercle; tubercula
tuberculum
科普氏結節(Koplik's Spots)是麻疹(Measles)早期具有診斷價值的特異性口腔黏膜病變,由美國醫生亨利·科普利克(Henry Koplik)于1896年首次描述并命名。
定義與特征 (Defini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科普氏結節是指出現在麻疹前驅期(通常在全身皮疹出現前1-2天)的口腔黏膜上的微小斑點。它們典型地位于第一、第二臼齒對面的頰黏膜上。外觀為細小的、灰白色或藍白色、中心略帶紅色的斑點,周圍有紅暈,大小約1-3毫米,形似“鹽粒撒在紅布上”。這些斑點通常成簇出現,數量可能從幾個到幾十個不等 。
臨床意義 (Clinical Significance): 科普氏結節被認為是麻疹的特異性早期體征(pathognomonic sign),具有重要的診斷價值。其出現标志着麻疹病毒在口腔黏膜上皮細胞内的複制和引起的局部炎症反應。在麻疹疫苗普及前,發現科普氏結節是臨床醫生在典型皮疹出現前确診麻疹的關鍵依據。
病理與預後 (Pathology and Prognosis): 科普氏結節本質上是口腔黏膜上皮細胞受麻疹病毒感染後發生的壞死和多核巨細胞形成,伴隨局部血管充血。它們通常在出現後12-72小時内消退,緊接着全身性的斑丘疹開始出現并向下蔓延 。
術語來源 (Terminology Origin): 在漢英醫學詞典中,“科普氏結節”對應的标準英文術語是Koplik's Spots(科普利克斑)。該術語直接來源于其發現者Henry Koplik醫生的姓氏。有時也被稱為Koplik's Sign(科普利克征) 。
權威參考資料:
關于“科普氏結節”這一術語,目前可查的公開醫學資料中并未找到明确對應的定義或解釋。可能存在以下情況:
術語準确性
該名稱可能是筆誤或翻譯差異。例如,醫學中常見的“柯普氏斑(Koplik's spots)”是麻疹早期口腔黏膜的白色斑點,與“結節”形态不同;而“赫伯登結節”“布夏爾結節”等則是骨關節炎相關病變。
結節的一般概念
根據現有資料,結節是生物體表面或内部組織中的小型團塊,可能出現在皮膚、甲狀腺、肺部等部位,成因包括炎症、腫瘤、纖維化等。其性質需通過影像學(如B超、CT)和病理檢查進一步判斷。
建議
若需确認具體疾病名稱,請檢查術語拼寫或提供更多上下文。您也可咨詢專業醫生,結合症狀和檢查結果進行診斷。
如有其他疑問,歡迎補充說明以獲取更精準的幫助。
氨基黴素部長負責制常壓拔頂儲量報告地下儲罐動物性内寄生物斷續服務二進信號發菌類放蕩不羁者國策堿氯電池脊髓炎的急性共濟失調可傳達的口腔學擴散系數樂魯藤巴赫氏綜合征鉗的汽轉球如實色博色實變使用期蘇贊氏腺碳基糊網狀内皮細胞微程式邏輯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