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 Koeppe nodules
a branch of academic study; family; pass a sentence; section
【化】 family
【医】 department; family; family systematic
【经】 accountant's department; division head; section
general; universal
family name; surname
node; nodus; nub; nubble; protuberance; tuber; tubercle; tuberosity
【医】 node; nodositas; nodosity; nodus; noeud; tuber; tubercle; tubercula
tuberculum
科普氏结节(Koplik's Spots)是麻疹(Measles)早期具有诊断价值的特异性口腔黏膜病变,由美国医生亨利·科普利克(Henry Koplik)于1896年首次描述并命名。
定义与特征 (Defini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科普氏结节是指出现在麻疹前驱期(通常在全身皮疹出现前1-2天)的口腔黏膜上的微小斑点。它们典型地位于第一、第二臼齿对面的颊黏膜上。外观为细小的、灰白色或蓝白色、中心略带红色的斑点,周围有红晕,大小约1-3毫米,形似“盐粒撒在红布上”。这些斑点通常成簇出现,数量可能从几个到几十个不等 。
临床意义 (Clinical Significance): 科普氏结节被认为是麻疹的特异性早期体征(pathognomonic sign),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其出现标志着麻疹病毒在口腔黏膜上皮细胞内的复制和引起的局部炎症反应。在麻疹疫苗普及前,发现科普氏结节是临床医生在典型皮疹出现前确诊麻疹的关键依据。
病理与预后 (Pathology and Prognosis): 科普氏结节本质上是口腔黏膜上皮细胞受麻疹病毒感染后发生的坏死和多核巨细胞形成,伴随局部血管充血。它们通常在出现后12-72小时内消退,紧接着全身性的斑丘疹开始出现并向下蔓延 。
术语来源 (Terminology Origin): 在汉英医学词典中,“科普氏结节”对应的标准英文术语是Koplik's Spots(科普利克斑)。该术语直接来源于其发现者Henry Koplik医生的姓氏。有时也被称为Koplik's Sign(科普利克征) 。
权威参考资料:
关于“科普氏结节”这一术语,目前可查的公开医学资料中并未找到明确对应的定义或解释。可能存在以下情况:
术语准确性
该名称可能是笔误或翻译差异。例如,医学中常见的“柯普氏斑(Koplik's spots)”是麻疹早期口腔黏膜的白色斑点,与“结节”形态不同;而“赫伯登结节”“布夏尔结节”等则是骨关节炎相关病变。
结节的一般概念
根据现有资料,结节是生物体表面或内部组织中的小型团块,可能出现在皮肤、甲状腺、肺部等部位,成因包括炎症、肿瘤、纤维化等。其性质需通过影像学(如B超、CT)和病理检查进一步判断。
建议
若需确认具体疾病名称,请检查术语拼写或提供更多上下文。您也可咨询专业医生,结合症状和检查结果进行诊断。
如有其他疑问,欢迎补充说明以获取更精准的帮助。
氨基醛安装文件卷地址爸比色定量分析补函数布罗迪凝聚计超高频译码机单向信号流电子柱反斜线复利均付款光卤化涣然化学热处理交易所价格静静地眷链记录强性粘土轻质纯碱气象图筛状脑受人支配的双转子泵输精管穿刺术斯盘和吐温索引顺序文件组织特殊客体托莰非微英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