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化】 resistance to corrosion; resistant to corrosion
抗腐蝕性(Corrosion Resistance)指材料在特定環境中抵抗化學或電化學反應導緻自身降解的能力。該術語在材料科學與工程領域具有核心地位,主要包含以下維度:
化學鈍化機制
材料通過形成氧化鉻等鈍化膜(如不鏽鋼的Cr₂O₃保護層),有效隔絕腐蝕介質。該現象在《材料表面工程手冊》第12章有詳細電化學分析。
環境適應分類
表征參數體系
包含質量損失率($Delta m = frac{m_0 - m_t}{A·t}$)、極化電阻($R_p = frac{Delta E}{Delta i}$)等量化指标,國際标準化組織ISO 9223将腐蝕等級劃分為C1-C5五級。
産業應用基準
根據ASM Handbook第13卷,核電設備要求材料年腐蝕深度≤0.1mm,航空燃油系統需通過ASTM B117鹽霧測試5000小時。
抗腐蝕性指材料(尤其是金屬)抵抗周圍介質(如水、空氣、酸、堿、鹽等)化學或電化學腐蝕破壞的能力,具體解釋如下:
基本概念
抗腐蝕性取決于材料的成分、化學性質和組織結構。例如,鋼中添加鉻、鎳等元素可形成保護膜,增強抗腐蝕能力。
影響因素
表面處理技術
通過電鍍(如鋅鎳合金鍍層)、塗層或鈍化處理形成保護層。
材料選擇
優先選用易鈍化的金屬(钛、锆、鋁)或特定介質中能生成穩定腐蝕産物膜的材料(如鋅在大氣中形成堿式碳酸鋅膜)。
如需進一步了解檢測标準或具體合金的耐蝕性,可參考權威材料科學文獻或行業規範。
按定貨單交貨嘗茶者咳床闆處于負債中對表決結果提出疑問惡露閉止二苯乙醇酸莨菪酯分段夾格式限定工廠有效營運公公公司章程骨痂形成不全間接反應膽紅素金絲桃屬酒癖連續地役權領海寬度邏輯的命令目标程式暖氣候諾伊曼屏幕坐标全硫亞錫酸燃燒組成雙軟盤驅動器輸卵管積膿隨機性分析程式同量異序元素微觀布郎運動